原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译文因此,百战百胜,伤杀太多,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兵家智慧故事孙子提出不战而胜,并非单纯地为了降低作战成本而提出的。孙子尚武但绝非穷兵黩武,他的终极目标是和平,绝对不会为了胜利而出战。因此,任何挑起事端的人,无论失败与否都不可能代表正义。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在团团包围之中,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现在两强左右夹攻,我国危在旦夕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敌手只剩下晋国,那么我国才能脱险。”大家都推荐,烛之武来当这个说客。
半夜,天空漆黑一团。在城东,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楼上,他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叫烛之武坐进筐中,上面用绳子吊着,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
烛之武偷偷地潜入秦营中,一见到秦穆公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哭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