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风雅中华?漫谈民间运动 > 第五章 马术

第五章 马术

1.什么是马术

马术运动是在马上进行的各种竞技运动的总称,内容包括骑术、赛马、双驾马车、马球等项目。

马术是从古代生产和战争中演化而来,赛马是人类驾驭马匹进行的一种竞技活动,属于马术运动的一个主要项目,也是世界性的传统体育活动。

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据考古资料证实,中国最早发明骑术的应该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肃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区,自古就是氐、羌、大月氏、突厥、匈奴、鲜卑、回鹘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沿河西走廊的山峡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岩画。这些岩画中有大量远古先民的狩猎图和作战图,其中有骑士挽弓猎杀的。据考古学家们的初步研究,认为这些岩画刻于4000至1万年前,是远古游牧部落先民的文化遗存。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层第3号石椁墓中发现一件“骑兵猎兔铜扣环”,环外铸有两个骑马人像,其中一马前铸有一奔兔,是一件猎人逐兔的生动造型。据考证,其时间最早可到周初或商末。这些有关骑马文化考古资料出土地均在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所以《左传》上说:“翼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当时的六艺之一就有“御”(驾马车技术)。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据《书经·牧誓》记载,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戎车即战车。由于马“寓兵于农,隐武于国”,周代首次把掌握军政和军赋的官称为“司马”,以突出马的重要性。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和西边的秦国,决心整军经武,学习胡人穿短装、习骑射之长,克服中原人宽袍大袖、重甲循兵只善车战之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现,改变了商周时代马拉战车的作战观念。

单骑灵活,速度快,在作战时能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先是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比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出了个主意,比赛时调整了一下马匹的排列,让田忌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下马对上马,结果是一败两胜,总评获胜。“田忌赛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极广。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在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中,除了足球——蹴鞠之外,还有一项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动,就是马球,称之为“击鞠”。马球就是骑在马上用球杆击打皮球的一种竞技运动。在三国曹植的《名都篇》里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诗句。说明在汉末的时候,马球就已经存在了。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够取胜。因此,马球运动已不单单是一种球类运动,更是考验骑手技术的一种骑术比赛。

此外,马戏也是当时百戏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马戏的表演惊险绝伦,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漆画当中曾经留有下了无数著名艺术家对当时马戏的精妙刻画。在山东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戏壁画当中有一个画面,是小孩在进行马戏表演,非常惊险。

唐代的重马之风更甚。《山堂考察·论马》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胜也”。唐太宗李世民骑术精湛,多次征战南北,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唐代的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有一种“透剑门伎”,表演者纵马从利刃林立的门中急驰而过,而不伤分毫,令人惊叹。

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宫画家郎士宁曾经描绘了一幅反映清军进行马术训练的《马术图》,表现了清军在马术训练当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术运动得到重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术运动。1979年中国马术协会成立,1982年加入国际马术联合会,1983年起恢复了全国性马术竞赛活动和奥运会三项赛(盛装舞步赛、超越障碍赛和三日赛)及民间民族马术运动。

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举行了首次国际马术比赛。有赛马、越宽障碍和越高障碍三项。12年后,第五届奥运会再次举行了马术比赛。项目增加到5个,有赛马(个人和团体)、军官式骑术(个人和团体)和盛装舞步个人骑术。从此,马术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又几经变化,到第九届奥运会上,比赛项目才正式确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现代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项目确定为盛装舞步骑术、三日赛和障碍赛,有团体赛和个人赛之分。1921年,国际马术联合会宣告成立,并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目前其成员已达70多个国家。

世界上第一次马术比赛举办于公元前648年的希腊。公元前648年,在希腊举行的第33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有马术比赛,罗马大帝塞佛留将马术比赛传入英国,该赛是举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马术比赛。

根据考证,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所举行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四驾马车竞技,在此前双驾马车竞赛早已流行,而四驾马车竞赛出现后的40多年,赛马才改由骑手驾驭进行。大约在16世纪,阿拉伯马传入欧洲大陆,赛马运动也随之兴盛,中世纪的古罗马、古希腊骑士精神蔚然成风,成为欧洲贵族们追求的时尚,骑马、赛马作为骑士的七技之一而被贵族们大加炫耀。由于最初的玩家们都是贵族,因而马术运动也被称为“王者的运动”,直到18世纪末,马术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体育项目。

2.中国的马术种类(1)马上角力马上角力,也叫马上摔跤,是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之一,是一种比赛力量的技巧的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浒于我国游牧民族聚集的草原地区。

在哈萨克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马上角力是较为普遍的民间体育运动,每逢婚嫁、节日、割礼等吉庆日子都常常举行。比赛时,互相协商自由组合成对上场,双方各选头脑机敏、力气大的人作选手。比赛选手头束红色或绿色头带,马的鞍具要牢固绑扎,还要将马尾束扎起来弯卷在鞍后。比赛开始前,两名选手距离一二百米相向而立,在两名骑马的监场人的示意下,双方同时催动坐骑疾速飞奔,当两马相遇时监场人以手势示意,较力便可开始。此时,观众各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助威呐喊,使比赛气氛更加热烈、紧张。

马上角力通过双方在马上激烈的角逐,以竞赛者的骑术和勇敢分胜负。马上角力既是力量的较量,也是技巧的竞赛,更是智与勇的抗衡。这项运动不仅为男子所有,妇女间亦可进行。

比赛中,竞赛双方在相距100~200米处相向纵马疾驰而来,待裁判示意开始后,双方即借助坐骑的力量和精湛的马术伺机进攻。有时似闪电般地袭击,在猝不及防的进攻中将对方摔下马;有时双方在马上扭成一团,进行长时间的力夺与智斗。运动员要勇敢机智,能攻能守,稍有不慎,优势顿失,顷刻间变主动为被动。马上角力是力量、智慧、技巧和骑术等多种本领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剽悍、骁勇的豪爽性格。一方选手凭靠手臂之力将对手拉伏在鞍桥上并拽落马下便为得胜,可得到赛会的奖品。获胜者将之视为个人的最高荣誉和家族、部落的光荣。比赛要求只能抓握对方的手或臂部,不允许抓握队手臂以外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衣服、马鞍。马上角力,通常是由成年男子参加,有时哈萨克族姑娘兴致所至,也和骑术不高的其他民族的开马上角力的玩笑,若是被姑娘拉下马,那只有忍受观众善意的嘲笑了。

比赛多在节日、婚事、祭祖或欢庆集会上进行。场面热烈壮观,观众为各自的选手呐喊助威。寂静的草原沸腾起来,热闹非凡,充满激情且富有诗情画意。获胜者由自己一方的观众簇拥着胜利凯旋。

(2)套马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精通马术及驯马而自豪。其中,套马是较为惊险的运动之一。马被套住后,牧人需紧握套马杆子,否则就会被它挣脱,甚至把牧人甩下来。牧人套住马后,还要骑上去。直到马伏贴为止,骑手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此项目可让你感受到十足的蒙古族风情。

套马一般分绳索套马和挥杆套马两种。

绳索套马原为牧民放牧时约束马匹的一种手段。比赛时,选一烈性难驯的马,先令其疾驰。参赛的成群骑手,手持打有活结的绳索,骑马紧追,到一定距离,抛出绳索套马,以先套准并能束住烈马者为胜。

挥杆套马挥杆套马多在喜庆节日举行。青年骑手以数十人为一组,云集草原,各持一长约3米的竹竿。竿顶扎一绳环,环的大小以能套住马头为宜。先让一烈马疾奔,套马手们纵马飞驰,紧追不舍,到适当距离时即迅速挥杆将马套住。以先套住马头、拉住烈马者为胜。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原为牧民放牧时约束马匹的一种手段。

游牧民族聚积的地区,牧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从马群中捉住其中某一匹马,捉马时牧人通常使用前端带有特制绳套的木杆,因此牧人捉马就被人们称为套马。套马时牧人所骑的马通常要受过良好的训练,运动灵活且能随套马杆指向转弯,俗称杆子马。套马的绳套通常为皮制,套马人将马颈套住后立即收紧,马感到呼吸困难,而被迫停步,套马人最后给马带上龙头。套马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生产活动,而且需要人马的默契配合,因而逐渐成为游牧民族传统马术竞赛技项目。

(3)叼羊叼羊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广泛流传于中亚、西亚与中国新疆地区。游戏通常以两方为对手,由勇敢、机智、骑术娴熟的骑手组队争夺预先放在草地上的山羊(须宰杀去头蹄浸泡处理)。叼羊竞技讲究战略战术。每队人马内部都有事先分工,因为一旦有谁夺得羔羊,需要同伴们前拉后推,左右护卫才能冲破对方的重围。快马,好骑手加上集体配合作战是叼羊取胜的主要因素。

叼羊一般分三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分组叼,被叼的羊要预先割掉头,扒掉内脏,放在场地中间。参赛者10人左有为一组。主持者一声令下,两队骑手急驰而去,马快且马上功夫好者把羊抄起提着夹在蹬带下或驮着,不择路地奔跑,其他人催骑追赶抢夺。经过反复的互相争夺,当某队最后把羊放到指定地点时,就算获胜。第二种方式是两人单叼,由两个代表不同单位的单骑者将羊抄起开始叼夺,或者由另一个人拿起羊,让两个单骑去抓,发出号令后开始叼夺。经过两人奋力在马上拉扯争抢,谁最后夺到羊,谁就为胜。第三种方式是群叼,骑手不分队,多人策马争夺,以最后夺得羊并放到指定地点者为胜。

叼羊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当地有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叼羊见勇气"。骠悍的哈萨克族牧民最爱叼羊活动。他们常年放牧在大草原上,尤其是转场的时候,为了保护畜群,经常要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禽兽顽强搏斗。叼羊则是最好的锻炼,它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智慧的竞赛,既比勇敢,又赛骑术。叼羊的优胜者多是放牧的能手,在暴风雪中寻找失散的牲畜,他们能把百十斤重的羊只,俯身提上马来,驮回畜群。优秀的叼羊手是受尊敬的,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

哈萨克族叼羊,用的是山羊,两岁左右,割去头、蹄、紧扎食道,有的还放在水中浸泡或往羊肚里灌水。这样比较坚韧,不易扯烂。参加叼羊的人事先都结成团伙,有的就是两队的比赛。每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遁和追赶阻挡等分工,而且讲究战略战术。比如一旦夺得羊羔,其他同伴有的前拽缰绳,有的后抽马背,前拉后推,左右护卫才能冲出重围。它既需个人娴熟的技巧,又要集体的密切配合。总之,叼羊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

叼羊大赛活动一般在秋天举行。那时,羊肥马壮,人们欢庆丰收。叼羊比赛前,把宰杀的山羊,割去头和蹄,再把羊放在水中浸泡或在羊肚里灌水,这样使羊坚韧,比赛时不会被扯烂。

比赛时,主持人把羊身放在草场中心,参加比赛的先分成两队,一般数十人,多时上百人,每人骑一头高头大马,排列在草原上。主持人一声令下,英姿飒爽的骑手个个如离弦之箭,快马加鞭,同放山羊的地方冲去。谁在马上抓起地面的羊,或者从对方手里夺得羊,以主持人指定的目的地,谁就是胜利者。

在比赛中,胜负的决战风起云涌。只要一队拿到羊,几十名骑手就会穷追不舍,奋力堵截,合力拼抢。每一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道和追赶阻挡等分工。一人如果抢先夺得羊,本方队员就要想方设法掩护,追赶阻挡,不让对方夺走。它既需要个人娴熟的技巧,也需要集体严密的配合。草原叼羊,胜负难料。某个队即使一时夺得山羊,但失羊队往往会立即组织人马,卷土重来,蜂拥而上,急得难解难分。骑手们像汹涌的潮水一样,一会儿涌向这里,一会儿卷向他处。一场叼羊比赛,有时要持续几个小时,十分紧张、激烈、刺激、精彩的场面更迭变幻,往往使观众眼花缭乱,乐而忘返叼羊是一场力量和智慧的比赛,也是马上技巧功夫的大比拚。“刁羊”拚抢激烈显出哈萨克气概如果你在哈萨克草原遇到这样的场面,那真是天大的福气!幸好,这类令人振奋的马上活动不独在那吾热孜节才有,在其它节日、婚礼等喜庆曰子里,特别是在盛夏,牧场绿草如茵、马壮羊肥的时节,便会经常举行。其中特别扣人心弦。比赛开始时,主持者把割掉了头的一只山羊投在赛场中,一声令下,两组骑手立即跃马扬鞭冲将过去。最先到达的人俯身拾起羊,把羊压在大腿下策马奔驰,对方的人马拚命追赶争夺,同组的人则冲挤抵挡住,同时像抛篮球般传来传去;稍一不慎就被对方夺去,夺得者挟羊飞奔,对手们又策马狂追;如此争斗得难分难解,直到一位强手终于冲出重围摆脱对手,把羊掷落在指定的地点,才算胜出。

3.马球一、中国马球在中国历史上,马球运动普遍开展于宫廷与民间,盛行于唐朝。

马球,古代称为击鞠、打毬或击毬,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人门的一种体育形式。因为它是一项相当惊险、激烈的活动,所以要求竞技者不仅具备强壮的体魄、高超的骑术与球艺,更要有勇敢、灵活、顽强、机智的素质。

关于马球的起源,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在唐代由波斯(今伊朗)经阿拉伯传至吐蕃(今西藏地区),尔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也有人认为是古代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在我国古文献中,“击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3世纪曹植写的《名都篇》中。诗篇中尽情地赞扬了健儿们“连骑击鞠”的技艺,已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名都篇》的写作时间在曹丕代汉不久,因此,击鞠至迟于东汉就已经出现了,是当时的一种较具特色的球类运动形式。由于马球运动的昌盛与古代骑术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受到骑兵骑术的影响。从汉代以后,随着骑术的进步,马具的改革,骑兵在唐代达到极盛。唐代盛行轻骑兵,它有着快速机动与远程奔袭的特长,同时,马上作战、砍杀更为灵活。而马球运动就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由于这一军事目的,在统治者的提倡下,马球运动在唐代风行一时。

唐代的马球,分为单。双球门两种比赛方法。单球门是在一个木板墙下部开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结有网囊,以击球入网囊的多寡决定胜负;双球门的赛法与现代的马球相似,以击进对方的球门为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1956年,西安市唐长安大明宫含光殿遗址出土的一块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太和辛亥岁乙末月建”字样的石志,表明马球场已成了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马球活动非常流行,上至帝王下到文武百官,无论男女,喜观、好打此球者大有人在。1972年,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马球图》壁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妇女打球图铜镜,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彩绘打马球泥俑,都反映了当时马球运动的普及情况。

宋代以后,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马球活动更为常见。同时在一些球类用具上也进行了改革。如以前的马球用球是一种拳头大小的木质球,而元代则变为皮缝的“软毬子”。球杖也比以前的长,用长杖拖球,或用杖弹打,使其不落地,然后纵马驰至球门,击球入门。

盛行了近千百年的马球活动,流传到明朝初年,还时有开展。不过,从总体上看,这时的马球已呈衰落之势。尤其是进入明中叶后,马球只是作为宫廷礼制或民间节日活动才得以开展。到了清代初年,马球这一颗在中华古文化史上放射了上下千余年异彩的明珠,终于熄灭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现代马球传入我国,马球运动才又缓慢地发展起来。

二、中国古代的女子马球运动1.女子马球队“玫瑰”铿锵数百年马球古称“击鞠”,也叫“打毬”或“击毬”,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的一种游戏。其球杖长数尺,杖端弯曲。球的大小如拳头,空心,以质轻坚韧的木材做成。有专门的球场,设球门。比赛时分作两队,最先打进的球称之为“头筹”,以进球多少来判断胜负。在汉末时,马球就已存在,而且当时人们的“击鞠”水平已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文献记载,马球最初作为军中练武之用,之后逐渐发展到民间,并普及到闺阁之中。

2.唐代马球唐代马球运动成了上自“天子”,下至“庶黎”,人人爱好的一项体育活动,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唐代十几位皇帝中就有11个喜爱打马球,其中唐玄宗李隆基尤为突出。当时,皇帝的近卫军——“神策军”,就是最优秀的马球队,那时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

当时,这一魅力运动也发展到了妇女之中。据《旧唐书·郭英义传》记载:“聚女骑驴击球,制钏驴鞍,及渚服用,皆侈靡装饰,日费数万,以为笑乐。”郭英义当时是剑南节度使,只不过女队员骑的是驴而不是马,从他设置女子驴球队看来,当时的宫廷早有了女子马球队的组织,而且规模和水平还很高。

3.五代男女混合马球赛五代时期,马球继续流行。当时在皇宫中打球,是宫女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前蜀皇帝王建将成都官府内的旧球场改建成皇家大球场。后主王衍为了便于打马球,专门在宫苑内养了数百匹好马,对其中几匹还特别取了诸如“锦地龙”、“掠地云”、“雪面娘”、“天花落”等好听的名字。他还常常在帐幔里面击球,以提高球艺。王衍还将大臣、宫女组成男、女马球队,除分别比赛,还要进行男女混合马球赛。

对阵的一方是嫔妃和宫女组成的女子马球队,另一方则是皇帝和大臣们组成的男子队,王衍自任男子马球队的队长。比赛安排在靠近内宫龙跃池的小球场进行。比赛前的准备工作很多,先是通知球队的大臣们进宫,然后宫人们在球场的画廊前为皇帝搭上休息用的帐篷。比赛尚未开始,乐队的管弦声已经奏响,就好像现在足球比赛前拉拉队为鼓舞士气的前奏曲,看来拉拉队也颇有历史渊源。

接着皇帝在帐篷前钦点上场队员的名单。按照唐代宫廷马球比赛的规矩,凡是有皇帝参加的比赛,头筹必须由皇帝来取得。前蜀也沿袭了这一制度,因此宫女和嫔妃们组成的女子队是不能争夺头筹的。比赛结束后,等宫女酌上一杯香醇的美酒后,皇上才宣布对获胜者的赏赐。于是,马上的队员们都大声齐呼万岁,比赛就此结束。

4.宋代北宋时宫廷女子马球这一运动项目更是延续不断。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随着这位“百艺之王”的爱好和倡导,女子马球有了惊人的进展。北宋宫廷女子马球队无论在乘骑上、服饰上都非常豪华,这时的球场也已铺上了草坪,成了绿茵场地。因此,要谈到草地球场,中国恐怕要站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这时还形成了宫廷女子马球队每年春天在金明池汇演的定例。一年一度的春日,在位于东京城新郑门外金明池,进行百戏的龙舟竞赛、夺标表演等,其中宫廷女子马球比赛,是一项最精彩的项目。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徽宗的贵妃崔修仪组建了一支女子马球队,并由她担任队长。皇帝亲自为该队挑选人员,指导训练,一律仿男子装束,服饰华丽,马匹雄骏。比赛时改用绿茵球场,宝津楼前的草地平整宽阔,是汴京最好的比赛场地。后妃们在楼上俯视球场,只见场地东西两边分别竖大木为球门,门高一丈有余,顶尖刻有金龙,下部设石莲花座,加以彩饰。球门两旁放着二十四面绣旗,每中对方球门一球,就在架上插一旗以记分。

“球平”亦即裁判,宣布比赛开始,按例由皇帝开球,当他骑乌骓马上场时,教坊乐队奏《凉州曲》。鼓钹齐鸣,很有角逐搏击气氛。两队各有十六人,甲队穿黄衣,乙队穿绿衣。人人摩拳擦掌,手持木质彩画球杖,杖头形似月牙,便于铲球。内侍跪着送上比赛用的球,球大小如拳,用轻而韧的木料做成,中间挖空,表面涂上红漆。

开球后,骑手们身轻手捷,策马争击,球杖如残月翻舞,红球如流星迸飞。当球将近对方球门时,擂鼓声就加急,每当攻球入门时,杀鼓三通,呐喊声此起彼伏。胜者唱筹插旗,表示已得一分。

这些妙龄宫女英姿飒爽,皇帝深感自己教练有方,能把众多妙龄姑娘训练成骑士,那是很不容易的事。

除了在金明池汇演,这些女子球手在内廷时时刻刻整装以待,准备皇上的“宣唤”,在宫廷“内演”。

5.入选女子马球队的条件当选女子马球队的队员要达到3个条件。

第一,体态要丰腴一点,不能太苗条,否则没有力量;

第二,要有才华,最起码都得会吟诗;

第三,当然要会骑马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