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单身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首先必须谈到中西方单身文化发展演变史,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的展布,就没有今天单身文化成为这个社会最大的亚文化群落的事实,也就谈不上单身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家庭婚姻之所以存在了数千年,截至目前也并不见其解体迹象,说明了婚姻家庭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符合(至少是符合先阶段的)人类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它受到了单身亚文化的挑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欧洲传统的单身生活方式和禁欲相联系,当时的单身者普遍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尤其是单身女人。基督教在欧洲盛行,造就了大批的神职人员,尽管教会分裂为各门派,但是多数教会不允许神职人员结婚,教会人员大多采取极端的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神职人员特别是中世纪意大利和希腊的隐修士,常常过着一种艰苦甚至残酷的单身生活,这是一般人不堪忍受的。因为这种生活与人类天性本能相违背,所以也会出现太多在忍无可忍之下的违背教规的行为,例如薄迦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狄德罗的《修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玛丽?伏尼契的《牛虻》、霍桑的《红字》、昂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小说生动地叙述了人性对于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叛。
世俗社会的单身者,男人是出于生活困窘无力建立家庭,女人则是因为没有嫁妆无法出嫁。单身男人的私生活可能随便一些,女性单身者的生活依然是禁欲主义。那个时代的单身者往往生活得孤寂而凄凉,我们可以通过传记和小说中解到这个事实:例如《安徒生童话》故事《老单身汉的睡帽》,讲述的就是作者年老时的孤独生活情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前一直轮流住在姐姐和朋友的家里,最后在英国剑桥由医生照料他直至生命的终了;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姐妹靠给人做家庭教师和写小说的稿费维持着孤苦的生活;十九世纪最伟大哲学家尼采一生孤独,四十五岁那年中风,以后精神分裂,直到五十六岁去世,一直依靠母亲和姐姐的相继照料。由上述事实我们可以推断西方传统的单身者的生活一般都是凄苦的和禁欲的,并没有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图058)西方单身者以最激烈的离经叛道的姿态出现在十九世纪,其中,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和美国现代舞蹈家伊莎贝拉?邓肯开一代风气之先河。作为女人她们公开地拒绝婚姻,但是坚持过着人所应有的性生活,她们以叛逆的生活方式向西方传统的道德秩序挑战——《邓肯自传》几乎成了全世界单身男女的生活教科书,她用她的亲身经历让人们了解,在人类社会即使排除了婚姻和家庭,依然可以享受到性爱的自由以及生活的乐趣(同时她也是一个未婚生子的单身母亲),这在当时称得上是怵目惊心的人性的宣言。就这样邓肯成为了一个极具震憾力的单身女人,她独具一格的私生活和她创立的舞蹈流派都对二十世纪的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有五十年代风靡全美的“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精神,有六十年代风靡世界的性解放运动。短短几十年之间,世界变化天翻地覆。此时的单身者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在精神上打破了禁欲主义的禁锢,获得了身心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单身者有可能依靠一己之力而在现代社会获得较好的物质生活形式。因为没有家庭的羁绊和拖累,单身者的生活普遍要比已婚者好一些,不仅是经济压力轻一些,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家务、社会必要交际时间等方面都要松弛一些。于是乎,单身者到了现代,成了生活轻松生活方式自由的代名词,成了享受生活者的代名词,婚内者有可能会羡慕单身者,这是在上一个世纪里人们连想都不要想的事。
随着传统思想被打破,主流社会对于单身者的接受程度加大,单身者,不再是生活失败的代名词,不再是生活腐败的代名词,二十世纪初,就有一批人开始尝试这种他们喜欢的现代社会的单身生活,这种“尝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兴的而不是无奈的,和此前最著名的有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他的女友著名文学家西蒙?德?波伏娃,他们以非婚性同居的生活在一起生活了一生,他们是事业上的伙伴,精神上的伴侣,他们共同为人类思想的进步而战,为人类道德的进步人战,萨特被成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获诺贝尔文学奖,波伏娃也曾经获法国最高文学奖,被认为是法国最有魅力的女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现代女性意识的守护神。他们之间独特的“伴侣婚姻”,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东西方社会学学者以及普通民众感兴趣的话题。
二十世纪以来,主流社会再也不可能忽视单身生活的个体和群体,社会逐渐地进步,思想也在逐渐地向前推动,社会价值观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向,随着社会主流思想控制力度的减弱,每一个社会个体,在不妨害他人的情况下,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其中包括单身生活的选择。
二十一世纪,单身生活方式引领世界潮流,成为社会时尚的代言。2000年当选的芬兰女总统塔里娅?哈洛宁与律师男友同居十五年,弄得国民不知以何称谓称呼总统的男友(后结婚);时尚衣著、高档首饰、才艺双绝的美国国务卿赖斯,算得上是新世纪开端全球最具魅力的单身女强人;2005年登基的摩纳哥新国王阿尔贝特,四十八岁依然坚持独身,王室将来继承人问题是老国王兰尼埃三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2008年11月21日,麦当娜和英国导演盖伊?里奇的离婚案在英国高等法院获得批准,这位曾经在上世纪力倡独身的世界级歌星经历八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决定重返单身行列……
现代社会,人们即使不通过婚姻也可以获得他们想获得的一切,例如爱,例如性,例如孩子(譬如麦当娜和朱迪?福斯特非婚生子),例如财富,例如荣誉,人们还有什么必要非得用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来束缚自己呢?难道做一个自由的人不好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被形形色色的责任义务的规章约束得已经十分不耐了,于是有一批人率先在人类束缚最紧的地方解放自己。
上述的一切进步和演变都与世界的变革有关,与现代社会中主流社会的容忍有关,如果主流社会一如既往地歧视和压抑单身者,那么单身者便无法获得金钱、地位和荣誉,单身文化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获得如今天这样的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