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由著名影星巩俐主演的电影《漂亮妈妈》在武汉市公演,引起巨大轰动(此类电影题材的轰动,说明单身母亲现象在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依据电影故事,6月,武汉有关部门组织评选一个下岗后抚育残疾子女的单身母亲,如此苛刻的评选条件,短时间在武汉市居然评出了数十例。同期,武汉市新闻媒体报导了一个真实故事:丈夫抛弃了因疾病而半身瘫痪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母子二人挤在一间简陋的不足十平米的小平房里艰难生活,屋里除了搁一张床而外仅仅只剩可容许一个人走路的空间,几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单身母亲每天伏在床边做饭洗衣。这样的例子虽属特殊,但是也可以生动地反映出单亲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
也有另外的例子。
如我们在《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一个篇章里说到的,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新富阶层逐年增多,其中就有经济条件相当优裕的单身母亲,因为有独立自主的经济能力,自然也有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能力,在这一个方面,她们不屑于和男人合作。
单身女人F,四十五岁,音乐教师,因为第三者介入这类老套的故事,五年前和丈夫离异,之后独自抚养女儿,工作之余还要教学孩童钢琴课,收入相当可观。一年前,送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说:女儿在国外读书非常争气,毕业后可能会在墨尔本找工作。她说。等退休后就随女儿一起迁居国外,“和女儿在一起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她说,年轻时不懂事,以为婚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以为婚姻是男女之间爱的融合,到老了才明白,婚姻只不过是社会的需要,一男一女组成家庭才利于人类的繁衍。现代社会,如果女人有能力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何必需要婚姻这一种形式?这是她的结论。
目前,中国社会的公众舆论,一般都认为单亲家庭在教育和哺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重大欠缺,这个观点是比较直观也是比较粗糙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哺育和教育的优劣程度,其影响主要取决于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如果这样的家庭处于低收入之中,但是能够及时地获得社会的救助,那么我们就能将这种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除了由于单亲一方出于工作的压力而没有时间施展教育而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处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自卑。这一问题主要是中国文化源流的问题,譬如西方发达国家,因高离婚率造成的大量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坦然的态度来正视自我以及父母现存的生活方式。
成为一个单身母亲或单亲父亲,对于任何成年人来说,都是有他或她不得已的理由,即使是仅仅出于自己的生活观念而选择了单身,也情有可原。公众舆论在考虑子女教育责任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婚姻双方作为自由人本身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婚姻关系确实破裂的情况之下,要求他们为了儿女以牺牲自己的整个人生,这是不合理的。因而公众舆论不应当仅仅是反对离婚,反对单亲家庭,甚至歧视单亲家庭的儿童,而是应当给予他们(单亲家庭及子女)理解和适当的关爱,社会组织则应当尽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单亲家庭和单身个体有区别,没有子女的单身个体的优势在于:一、经济独立,没有负担;二、没有家庭的亲情也没有家庭的争端;三、不用担心子女教育和就业;四、行动相对自由。五、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单亲家庭就没有纯粹的单身者那么幸运了,除了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单身母亲和单身父亲以外,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
一、被迫:例如上面的例子,婚姻配偶的一方为了摆脱被医生诊断为终身残疾的子女的抚养责任而提出离婚,为了子女的生存,被动离婚的一方只有单独抚养子女。不能再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残疾的子女的牵累。这样的单身母亲或者单身父亲完全是为了子女而牺牲自己,依靠一个人的工资和一个人的精力来抚育一个有残疾或者残障的孩子,其中的艰难辛苦是可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