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精彩小说8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第二节菊花名地

河南开封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开封是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黄花分外香。开封菊会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植根于开封大地,深深植根于开封人民心中。它所产生的影响,就其广度而言,已远远超过了开封的地界,名扬海内外;就其深度而言,已远远超出了“赏菊”的特定含义,而是作为一种成功的载体和平台,展示着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着经贸、旅游的“大戏”,推动着开封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开封菊会之所以能够在古城热土上深深植下根来,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可见一斑。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闻名遐迩。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花会”。《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赏菊游人“婆娑于市”、“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之类的记载。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更浓。每年金秋10月,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养菊、赏菊者甚众,花市售卖菊花和沿街叫卖菊花则自成独特的风景,市园林部门还多次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1983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菊花花会”的会期。

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已成为开封乃至河南众多旅游资源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菊会时节,全市展菊多达300万盆、品种1300个,形成了“满城尽菊黄”的壮观景象。由于历届菊会的推动,开封的养菊技艺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历届全国菊花品种展赛中,开封参赛菊花艳压群芳,取得了“四连冠”的好成绩。而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菊花专项大赛中,开封参赛菊花更是一鸣惊人,夺得大奖总数第一、金奖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一3项桂冠,“开封菊花甲天下”成为不争的事实。

小榄菊城小榄人善作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小榄菊艺及赏菊渊源小榄人喜爱种菊,历史悠久,相传在南宋咸淳九年,度宗为追查胡妃出走,发生南雄珠玑巷居民南迁之役。咸淳十年(1274甲戌)珠玑巷有部份难民逃至小榄,见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黄菊遍野,溢香流金,便在此定居垦殖,建立家园从此,小榄人便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

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据当时任明朝南京礼郎尚书的里人李孙宸所撰之《两榄风景地势图说》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赞美之句,足以说明那时的小榄人已好艺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时,聚集三五知已,酌酒赏花,籍此遣兴已成习惯。

清康熙年间,小榄艺菊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统经验。据史料记载,此时已开始从上海等地引入新种,使品种花色增多,乡中一些绅商官吏之家,闲帖逸志之上,辄效陶令寄怀尔篱,艺菊之风业盛于昔。此时,小榄已得称“小柴桑”之美誉。

清乾隆元年丙辰年间,小榄开始;“菊试”,乡人多喜爱菊花不畏寒霜的气节,欣赏它千姿百态的花朵和清隽高雅的香气。闾里之间争妍斗丽,清乾隆元年(1736年)遂有赛菊之举。据《香山县志》载,菊试就是在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赛时在乡内祠前盖搭花棚,陈列名花,分场考评,对菊吟咏,推魁首,定名次,俨然开科取仕,评菊以“三不”为标准,即不脱脚叶、不交枝、不跪脚;以“三丫六顶”为模式,大立菊枝艺初为运用,试毕则分别次第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

但是,乾隆五年后由于小榄著名菊花"一捧雪"失传,菊试不再举行,改为“菊社”,就是每年逢菊放时节,人们以氏族、庙宇或坊社为组合结社,将各种好菊聚集于社所“联二三知己,倾樽篱下,索句花前”。关于菊社,清代里人何大佐在《榄屑》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币以酬,与菊试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将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罗棋布,炉香屏画,晨夕相对,或饮酒赋诗,或按乐度匀曲,其兴转剧,夜则灯烛辉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远客骚人逸士,每至菊节,常拿舟而至,题咏甚多。散社后,有索花为赠者,满船载而去。”

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的规模扩大,改称“黄华会”将原日之菊社变作菊会参展之小团体,当时榄乡各村俱有摆设,各村菊场不仅搭架摆菊,而且广搭花台、花楼、花桥,还演戏助兴,仅演戏就有十余台。夜间则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参观者甚众。

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小榄人为纪念先辈定居之功,举办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约定每逢甲戌年(即每隔60年)就举办一次菊花盛会。同治十三年(1874年)、1934年和1994年相继举办大菊花会,一共举办了四届甲戌菊花大会。

小榄“菊城”的由来小榄又被称为“菊城”,“菊城”这个誉满天下、妇孺皆知的名字,许多人都知道因菊花而起,但从何时叫起,知者甚少。其实,“菊城”是因1959年的一次菊花展览会流传开的。

1959年是建国后小榄举办的首届菊展。这届菊花会,在菊花艺术方面既继承了传统的艺菊技术,又开创了新的造型风格,小榄人首次用菊花砌成了一件宽10米,高7米的巨幅壁画“平鸽”,用菊艺砌作了巨幅标语、图案等,同时展出了大批大立菊、悬崖菊、塔形菊、品种菊。展期虽七日,观众却近30万人次。珠江电影制片厂还专门制作了一部名为《菊花》的纪录片,省内外一些报刊连日大篇幅报道了菊会盛况,誉小榄为“菊城”。从此“菊城”花事日渐繁盛。

小榄在菊花艺术上的独树一帜。让“菊城”誉满海内外的是1994年传统的第四届甲戍菊花大会。当时菊会布展范围达10公里,展出各种菊花82万多盆,菊花品种1568个,其中单株着花千朵以上的大立菊就有113盆,吸引了国内和来自23个国家、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

意义小榄人爱菊、种菊,因而有“菊城”的美称。古往今来关于“菊花”的咏颂数不胜数,给这片盛产菊花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小榄人栽培、扎作菊花的传统艺术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特别是扎作立菊方面,小榄人更是有巧夺天工之技艺,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而小榄每“60年一次大展,10年一次小展”的菊花盛会更令人叹为观止,菊会以“自然、人文、花海、菊城”作为特色,以菊花造景为主,突出栽培技艺。造型各异的菊花美景美不胜收,是岭南菊花文化的一大盛会。改革开放后,小榄镇发挥菊花文化优势,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型的菊花会,每年举办一次菊花欣赏会,并使菊展成为展示小榄镇群众文化艺术的一个主要载体。

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群众参与性极强,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菊花品性高洁,早已深入人心,传承菊文化的小榄菊花会对陶冶性情、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增进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榄菊花会发展至今,其规模和大部分菊艺得以承传,但部分名菊种失传,一些传统特色菊艺被现代装饰取代,艺菊绝技的传人也越来越少。

§§§第三节菊花生活菊花的药用菊花为中国人所爱,从文化根源追寻,常常由陶渊明植菊赏菊说起;但远比这悠久的文献资料表明,古人最初看中菊花,并非是欣赏它的形态美,而是可以用于食用和治病。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群芳谱》总结它的疗效有:“明目,治头风,安肠胃,去白翳,除胸中烦热,四肢游气,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对菊的药性做了详细考察,认为菊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的功效。至于菊花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延年益寿的记载,自古就有很多。《神农本草经》列菊花为百草上品,更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说法。重阳节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陶渊明在其诗中云重阳“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说:“菊花味甘,无毒,可疗腰痛,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白菊主治风眩,能令头不白。”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也认为,白菊可染鬓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服之,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浙江处洲出产一种野菊花,当地人采其蕊,干之如半粒绿豆大,甚香,且轻圆黄亮,称之为菊米,其败毒散疗,去风清火,明目轻身,称作第一。解放后出版的《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对菊花的药用疗效、药用成分也有详细的记载:菊花“为清凉性发散风热药,功能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主治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这说明,菊花从古至今都在作为药用,对治病,强身,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现代化学分析,菊花中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小蘖碱、黄酮类、菊色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可抗病原体,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其中类黄酮物质已经被证明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而且在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卓有成效。从营养学角度分析,菊花花瓣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等含量较高,同时还富含维生素及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般果蔬无法比拟的作用。现代临床医学也证明,菊花是一种神经强壮药和清凉解热药,确有良好的解热降压作用,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对冠心病、胸闷、气急、心悸、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过高、消除癌细胞以及感冒、喉咙疼痛等有明显疗效,对扩张冠状动脉功效显著。所以常服菊花,对防病保健、减肥、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

菊花入药,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即菊花药枕。早在宋代,集菊花研究之大成(《百菊谱集》)的学者史铸就说过,“囊可以枕”。宋人林洪《山家清事》有较详细描写:秋天采山中甘菊花,贮以红棋布囊作枕用,能清头目,去邪秽。赵学敏的书中也提到,清代杭(州)城石罅生菊,枝叶及瘦小,九月开花如豆,香而且甘,雍正初,禁人采取,以充贡品,宫闱以作枕。既然皇帝妃子们要独占享用,想它的药疗功效一定是不差的。据雍正年《畿辅通志》说,北京一带“甘菊产涧边,花小而繁,最馥,九月采之,置枕中能明目。”可见我国南北方都有菊花药枕的讲究。如今,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通老百姓也追求保健和长寿,以菊花为主要药物材料的保健性药枕,式样翻新,大量上市,深受消费着喜爱。

菊花的食用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神农本草经》)”。故而菊花被誉为“长寿花”、“延龄客”。我国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古代还有康风子食菊成仙的传说。到唐代,市面上就有“菊花糕”卖。“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李峤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郑所南的“道人四季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诗吟颂,陆游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的诗句。郑板桥的描写古代郦县一带饮菊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诗:“南阳菊水多蓍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