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往往很奇怪,如果孩子们穿着破衣烂衫的出现在贸易市场,大家最多是同情的看一眼,不会想到给孩子们送块饼子或是别的吃的。摊主们更会直接赶苍蝇一样让孩子们离自己的摊子远一点,别防碍他们做生意。
可现在向阳花福利院的孩子们穿着□□成新的衣裳,脸蛋红润白净,一看就不缺吃少穿,摊主们偏偏大老远也要把自己的东西硬往孩子们的手里塞:“吃吧,别客气,自己做的不值啥钱。”他们都这么说。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大抵是逃不过这几个字的。
邓琳琅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只好一边让孩子们给送东西的人致谢,一边让大妮和党初晴合作,要把给孩子们送东西的人给登记下来。
不想大家见两个孩子要登记,纷纷说着不用,转身就挤进人群,死活都不肯留下名字,邓琳琅不得不感慨榜样的力量还是很qiáng大的。
被挤到一边的宁记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也不管邓琳琅愿意不愿意,第二天就以《小人物的大爱》为题,把这件事儿通过县报社报道出去,竟然让县报头一次脱销了——送小吃的摊主可能并不是整个贸易市场的所有摊贩,可是宁记者当时又没有相机,没拍下究竟是谁给孩子们送了吃的。
于是所有摊贩都买了不止一份报纸。
一份放在摊位上,一份放在家里,再多几份送给亲戚朋友。gān个体户咋啦,咱gān个体户上报纸了!
随之而来的是向阳花福利院在年前收获了各种物资捐助,可比每年三八节邓琳琅受表彰前后,收到的零星捐赠多了不少,光是接待人和统计物资,就让想借年前轻松一下的邓琳琅忙的脚打后脑勺。
邓琳琅自嘲的向系统抱怨:“你还记得咱们最初的任务是啥吗,我现在觉得够呛能完成了。我算是看出来了,我不能想歇歇的事儿,否则肯定比不想歇的时候还忙。”
好一会儿没听到系统的回答,邓琳琅并不觉得意外。有时候她也很同情系统:作为一个头一次做任务的系统,本想抄近路把宿主带进平行世界,竟然被半道加任务!看来任何地方,都存在欺压新手的情况呀。
在别人眼里jīng通农业技术的邓琳琅,种起药材来同样是新手,不光她有自知之明,把地包给她的村民和陈老实、郑chūn山等人同样很清楚。
两人结伴来向邓琳琅求证的时候,都带着一脸“你不说清楚就别想下种”的表情。邓琳琅便把自己每年包地要用多少钱、支付人工需要多少钱、养福利院需要多少钱,一一给二人报一遍后说:
“孩子们越来越大,再过一两年就陆续得上高中、初中。我不想让孩子们上公社的高中,准备让她们都考县一中试试,要是考上了都得住校,要用钱的地方更多。所以光种玉米肯定不行,就想着种中药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