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实与郑chūn山听了无不动容:“真能一直接下去呀?”
不能也会变成能。哪怕日杂店收不下这些货,不是还有李卫党的黑市呢。邓琳琅敢保证,手套到黑市上也是紧俏商品——此时的毛线并不普及,邓琳琅在现代时听长辈说过,拆五六付手套染色后给孩子织线衣的故事。
见邓琳琅点头,陈老实问她:“你跟我说让妇女比男人们挣钱多,就是想让她们挣手工费?那会不会耽误下地gān活?”
对此李雪梅却一点不担心:“大队长,手快的人一天也就做三四付鞋垫,手慢的连三双都做不上,跟下地挣工分还是比不了。你别怕妇女都不下地gān活,大家都会算帐呢。”
可妇女们晚上贪点黑、中午少歇一会儿的话,一天还是能做两双鞋垫的,补贴起来跟男劳力们的工分也不差什么了。
郑chūn山合计的就多了些:“其实咱们人均不到三亩地,男劳力加点紧的话,可以腾出一部分妇女专门做这些。这样记的工少,平均的工分值还能高点。”
对此邓琳琅根本不发表意见,反而是李雪梅直接给郑chūn山一个白眼:“你可别算计大家这点辛苦钱。你以为缝鞋底容易,还是织手套好学?不都得我们妇女点灯熬油把手戳烂了,才挣两个活钱。”
陈老实象是赞同李雪梅的话:“嗯,要是不给人家记工分的话,也别想着收提留。”
难怪李雪梅反应那么激烈,邓琳琅还真没想到郑chūn山竟想收这份提留钱,有些不悦的问:“郑会计,我记得只有生产队的集体收入才收提留,我替妇女们找点活贴补家里,不应该算集体收入吧。”
听到邓琳琅问自己,郑chūn山有些不好意思:“不不不,我不是那个意思。就是听说钱就习惯了,习惯了。”
李雪梅倒笑了:“小邓,你别跟他一般见识。他这人听不得哪儿有钱,知道了就想着收提留。不过咱们大队多亏了他,要不是他这么死抠着,也没钱年年给各生产队添点新农具。”
说来郑chūn山也劝过邓琳琅,让她别跟李雪梅一般见识,这二人还真不愧这些年一直坐在一起上工。这么想着,邓琳琅对着郑chūn山笑一下,事情便算揭过,重新与李雪梅商量起明天哪些人到她家学习织手套来。
郑秀梅也在家里等着邓琳琅,在两个孩子跟邓琳琅亲热时就忍不住问:“小邓,你找到门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