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杨金环的条子,派出所的态度倒不错,专门派了个人跟邓琳琅去了一趟民政局,把二妮的情况备案后,给了邓琳琅一张盖了红章的小条子,注明在接到取消通知之前,邓琳琅可以凭借这张条子,每月到公社民政所领取十五斤粮食。
邓琳琅拉着二妮的袖子给民政的同志看:“同志,大冬天的,总得给孩子做件棉衣吧。”
民政的同志十分为难:“咱们福利院的情况你也看到了,那里的孩子冬天最冷的时候,还没这个孩子现在穿得多呢。”
邓琳琅适里表达不满:“可她穿的是我家大妮的。”
“小邓同志啊,”民政同志语重心长:“突然让你代养一个孩子,的确难为你了。可咱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为集体排忧解难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对不对?派出所的同志也在,他们一定会尽快找到孩子的家人,不会让你为难太久的。”
“娘。”二妮跟小猫叫一样。
邓琳琅再心软,在民政面前也得硬下心肠装听不见:“同志,我觉得你说反了吧。集体是我们每个人的qiáng大靠山,我们有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依靠集体。我也愿意把集体建设得更qiáng大,可有个孩子拖累着,我上不了工,咋为集体建设做贡献。”
二妮不是跟大妮一样拉衣角,而是名符其实的抱紧邓琳琅的大腿,黑黑的大眼睛湿潞潞盯着民政同志,如同知道自己将被遗弃的小shòu一样,可怜又无助。
民政同志叹一口气,从办公桌里拿出一斤棉花票,递给邓琳琅说:“集体财力有限……”
真说不下去了,他只能执着的举着那斤棉花票。
邓琳琅即诉了苦,自然不客气的接过棉花票说:“那就请民政同志督促派出所的同志们,早些找到二妮的家人吧。”
话是这么说,在场的人都知道能找到的话,当天就该找到了。过去四五天找不到,以后再找到的机会微乎其微。
民政同志再叹一口气,拿起电话给huáng土梁公社革委会打起电话来,中心思想是请他们多关照一下为集体分忧的优秀知青邓琳琅同志。
等民政同志放下电话,邓琳琅适度的为自己刚才的话进行了一点自我批评,就带着二妮去看杨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