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西方教也不可能让他们四兄弟,回灵山做佛陀、菩萨,甚至就连罗汉都做不成。
必然会要求这他们四兄弟,一直占据着天王的位置。
这需求关系一下子变成了,西方教更需要他们四兄弟了,增广天王习惯后,内心深处下意识就不怎么在乎西方教了。
“多谢天王相告,今后天王和其他三位天王有空,还请来小弟家中喝一杯水酒。”
见石仲魁总算请自己四兄弟赴宴,增广天王哈哈大笑,“某四兄弟等着大将军的请帖,今后大将军下界降妖时,若是有用得着我兄弟的地方,说一声便是。”
石仲魁嘴角一笑,这种客套话,听听就好了。
再说,若是自己和狮驼王七兄弟都搞不定的妖魔,找他们四天王一样白费功夫。
还不如拉上杨戬、哪吒、雷震子和九灵元圣一起。
出了南天门后,石仲魁径直去了武都郡,随手杀了个虎妖。
随后想想,此时直接去找孙悟空,显得太刻意。
甚至有种,就是想和西方教作对的意思在。
虽然不怕,但如此明目张胆的挑事,不说太上老君和太乙真人会觉得自己没脑子。
玉帝肯定也会恼火起来。
想到这,石仲魁调转方向,去了长安城。
此时王莽已经篡汉,建立‘新’朝,石仲魁自然看不上差点成了圣人,思维远超当代,改革步伐过于理想化,注定会失败的王莽。
所以他的目光只能放在大魔导师刘秀身上。
可惜石仲魁就算记忆力变强,甚至过目不忘,可对刘秀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第381章 引君入瓮
只记得大魔导师会在长安求学五年,学的还只是《尚书》而不是全部的四书五经。
好在石仲魁有足够信心,自己在大周学到的知识,足以传授这年代的学子。
儒学真正传到寒门中,还得从隋朝开了科举之后。
两汉时,即便是豪门家中,都不一定有全套的经史子集。
往往都是某个家族出了个善于注解某一种经书的大儒后,便专注于研究这本书。
当然,这和学问的载体还是竹简有很大关系。
真正大规模推广纸张,还得到东汉汉和帝,也就是公元105年之后。
而此时王莽刚刚篡汉,新朝是公元8年到公元23年间存续,读书人使用的自然还是竹简。
甚至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也算是宦官后代,但他求学时带的还是竹简。
进了长安城后,石仲魁很快在城东寻到一处面积还算不错的宅子,花了两块马蹄银直接买了下来。
王莽篡汉朝局动荡,就连京城里,也有的是高官、家族被逼着辞官或者归乡。
石仲魁不求在皇宫附近找宅子,毕竟自己虽然是拿到了云班宝箓的神仙,但在地仙界的南詹部州人间界,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外人、陌生人。
被权贵盯上自己不怕,却也是个麻烦。
甚至别看王莽篡汉,在世人眼里是个逆贼,但他此时却是人间帝王。
没那个神仙会傻乎乎的去搞死他。
好处没有,代价却大的很。
而且到了刘秀这一代,若是他那个当县令的爹没死还好说,但亲爹一死,他其实已经是平民了。
甚至在他9岁时,兄妹几人成了孤儿。
若不是叔父接去照看,能不能长大成人都难说。
而且刘秀的长兄刘演极其不靠谱,结交豪侠、肆意妄为。
说好听点是仗义疏财,说难听点,刘演就是个二流子。
刘邦再这么说也是个亭长,有官身在,他结交豪侠是有一定底气的。
同时结交豪侠的同时,刘邦更多的还是交好当地的官吏,可以说目的非常明确,活的更好,也打开自己的名气。
而刘演十几岁便出去胡混,最后也没混出的名堂。
好在有老祖宗刘邦的例子在,新朝末年,赤眉、绿林、铜马起义,大批地主豪强也趁机防抗新朝。
刘演和其他刘姓子弟自然不甘落后,趁势起兵。
可惜最后傻乎乎的被人骗去京城,一刀给砍了。
若是他成功那是第二个刘邦,可失败了,他就什么都不是。
……
石仲魁既然在等着刘秀进长安求学,当然得考虑到刘秀平民身份,在城东离城墙不远处买宅子来个守株待兔。
不过这期间,还得打响自己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