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矩,科举榜都是先贴第三榜也就是排名靠后的一百人,再贴前90人,最后才是前十名。
看到黄榜之后,有人惊呼雀跃,有人激动的嚎嚎大哭。
十年寒窗苦读,只有考中了举人,才算真正看到了回报。
不仅有机会做官,更能免千亩地的田税。
亲戚、同族和快撑不下去的自由民,会把自己的田地投献到举人名下。
朝廷和官府一起收4成、5成税,但举人只收3成、甚至两成,节省下来的粮食往往就能让农户活下去,或者活的好一点。
所以才说穷秀才,银举人,难怪无数秀才即便头发花白了,也心心念念都想中举。
实在是因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
那些没看到自己名字的秀才们,只能期待着第二榜,但第二榜都看不到的话,很多秀才们已经双眼无神、哭了起来。
而第三榜出来后,人群顿时惊呼一声,“中了,大兴石伯谦连中四元,连中四元。”
“快去请解元公了。”
有人撒腿就跑,即便不能做第一个报喜的人,也可以站的近一些,多抢几颗银瓜子。
甚至有人想着,说不定薛大傻子一高兴,会用金子做金瓜子当喜钱。
这要是能抢到三五个,就够一家人一两个月的开销了。
运气再好一点,那一年的口粮就到手了。
贡院周围酒楼里的勋贵、乡绅们,大大叹息一声,然后满心都是对缮国公府和薛家、于家的羡慕。
不说六元及第,大周和前朝的顺天府都没出现过解元公还落榜的先例。
也就是说石仲魁只要不作死,那铁定是进士老爷了。
而一想到六元及第,别说读书人了,就是勋贵们都心肝颤抖,满腔热血全化成羡慕。
石仲魁当然不会待在贡院外,甚至他此时都没待在京城的大宅子里。
在他看来自己那篇货币方面的策论,必然会引起士林和朝堂的争论,而且反正自己大概率会中举,还不如老老实实躲在乡下静看风云起。
可惜他想的挺好,有人却不打算让他好过。
之前就说过前太子,也就是义忠亲王谋逆后,下边还是有不少死忠一直在谋划着和现任皇帝作对。
既然皇帝的人取了石仲魁为解元,明年2月之后说不定就是会元,之后又是殿试的状元。
这六元及第得是多大的荣耀?
而且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读书,文风一旦鼎盛,那就是盛世的迹象。
官员和勋贵也会一定程度上对景隆帝归心,这对皇帝的统治有太多好处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知不觉中弄死石仲魁。
落水、风寒、疟疾,随便一条都能弄死个人,还不会引起外界的怀疑。
可惜找来找去,发现石仲魁居然不在京城的三进大宅子和只有一个院子的祖宅。
再去缮国公府的农庄找,同样没发现人不说,还被大兴土地给发现了。
第77章 告状和护卫
土地一发现有人想对石中魁不利,立马报给躲在石家祖茔附近,选了个依山旁水之地,建草庐躲清净的石仲魁。
也就是说,即便有人找到石家的祖茔,没人带路的话一样找不到他。
石仲魁这次可不打算轻易放过想对付自己的人了。
以皇帝老儿对自己的态度,一甲也就是前三名没人能保证。
但二甲进士肯定没问题。
既然前途不用担心了,那石仲魁也不打算再放过想弄死自己的人。
当天夜里,草庐内已经摆上了香案,三尺檀香点燃后的青烟直直的往天上飘。
石仲魁一身云纹素锦袍,头戴举人大帽,腰间系着蓝条绦,躬身对着顺天府城隍拜道,“学生大兴石伯谦,今日诚请顺天府城隍大人为学生做主。”
随着石仲魁的话音落下,檀香青烟一阵晃动,通幽神通开动。
就见一道身穿管帽、红袍,身披金色披风的中年人出现在他面前。
驱神之术虽然厉害,山神土地,诸般精怪和鬼魅以及黄巾力士随意拘传和调遣,可想拘传城隍,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石仲魁只能请顺天府城隍。
而城隍眼睛往下一看,见到石仲魁身上的冒出的煌煌功德之力,忙从空中降了下来,行礼道,“本官顺天府城隍,见过大善人。”
城隍最开始只管城池内的事,但祭拜的人多了,香火就多,能力就越强。
职责也从一开始只护着护城河、城内,慢慢的增加了日夜游神和大量兵甲为手下,管辖范围也扩大了一县、一州之地。
而且天下城隍一城一县都不相同,加上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确定自己的统治地位,都会明确各地城隍地位。
大周太祖当年干脆划分等级,分成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