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若是查案,自然该从当事人身上着手,怎么王文远一共才来过两次?
而且,京城中百官格局早定,周玉卿与王文远应同属一派,二人私底下jiāo情颇深。周玉卿出了这样大的事,王文远才来周府上探望两次,倒还比不上从前。
只是因为王文远公务繁忙?
陆相隐隐觉察到不对劲儿,“那你们老爷有什么仇家没有?”
“没有,奴才敢拍着胸脯保证。奴才从十几年前就跟着我家老爷,老爷他一贯秉公办事,不曾得罪过什么人的。”管家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十几年前,也就是说周大人任汴州知府时,你就已经在府里当差了?”
“正是如此。”
管家重重地点头,“说起来,我们大人和王大人当年还联手办过一桩案子呢。我记得从前他们在办案过程中还起过不小争执,不过也算是‘不打不相识’,案子了结之后,二人倒成了好友。”
“什么争执?”陆相的心头起了波澜。
“官场上的事,奴才也不清楚……”
一直走到周府的大门,陆相的心里仍在琢磨管家提到的争执究竟是什么?
会不会是连他自己也质疑过的何幕云的杀人动机?
当年的卞城灭门案,人证物证俱在,但是杀人动机实在太过牵qiáng。可因为找不到别的凶手,所以尽管他一再据理力争,嘉和帝最后还是采信了王文远等人的最后调查结果,将何家人送上了刑场。
到底是什么促使周王二人达成了共识,会不会跟平阳有关系?
陆相揉着太阳xué,觉得脑中一片嗡嗡作响。但他现下越发肯定,要想弄清楚刺杀周玉卿的贼人是何来历,就必须知道当年的卞城灭门案中间的内情。
周玉卿形同痴傻,从他这里难以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而王文远当年作为钦差大臣,在整件案子中起着主导作用,必当对此事三缄其口。就算主动回答,也顶多是将案子的脉络再重述一遍。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年最后拍板定案的是嘉和帝。
若是bī问的紧,万一再被王文远诬告至御前,说他质疑君威,那可不好。
对了,还有一人。
想起冯俊,陆相的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