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不允许民间擅自打造马槊这种重兵器,但允许弓箭作坊的存在。
长安、洛阳、江都三大城市,都不乏制弓高手。
秦琼这个级别的武将,定然使用专属弓,而且,他有三副,都是根据他的臂长、力道,量身定做。
杨晓不是武将,当然没有弓,秦琼主动提出,为公平起见,杨晓可以使用他的弓,不过杨晓试了试,可能秦琼的胳膊太长了,弓很大,杨晓用着不太顺手,只好换做骁果军的制式弓箭——隋炀帝亲军的弓,也不算差。
杨晓本以为,比弓箭,是比远距离的准度,熟料,骁果军卒抬过来人形箭靶后,摆成了一个直径约三十米的圆圈。
一共摆了二十只人形靶,司马德戡请两位选手站在圆心,背对背,等他喊开始,便可以射击,看谁射中的人形靶多者为胜。
“这么近啊?”杨晓小声道,大概十五米的距离,就是没有弓箭基础的人都能射中。
“杨小公子,是否没有玩过这种‘游戏’?”秦琼靠着杨晓,低声问。
“确实没玩过。”杨晓坦承。
“此乃我大隋军弓箭兵的速射检法,之所为这么近,是因为在实战中,双方距离如果超过五丈,箭镞的透甲能力便会不足。”秦琼给没上过战场、也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杨晓讲解。
“原来如此。”杨晓从腰间箭袋中抽出一支查看,箭头并不像电视剧里那种的三棱或者四棱尖头,而是月牙铲状,是专门的破甲箭。
其实,电视剧里演的古装战争戏的漫天箭雨,纯属是为了视觉效果,在铠甲、盾牌出现之后,那种远距离、密集射法能够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几乎为零,因为,若想把箭射远,箭镞就不能太重,而箭镞如果不够重,动能就不足以破甲,哪怕是从天上掉下来,也插不穿头盔。
真正作战的时候,弓手往往伴随步兵一同冲锋,利用前方步兵的掩护,见缝插针,在距敌二十米之内,直线射击,这么近的距离,再配上重箭,绝大多数的铠甲都挡不住。
此为步射。
关于骑射,明朝《武经射学正宗》中也有明确的记载:骑射非十步二十步之内不发。
当年,蒙古骑兵席卷欧洲,靠的就是这种战法,欧洲骑兵全副武装,密不透风,但比较笨重,蒙古轻骑兵贴上去,与之保持十五米左右的距离,这样,敌人的长矛够不到弓手,而弓手则可以在“老弱皆可中”的距离之内,射穿欧洲骑士的板甲,一击毙命,基本上,蒙古弓手VS欧洲骑士,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杨晓深吸一口气,李广的神识,早已自动调了出来,弯弓搭箭,动作熟练,甚至都不用瞄准,这个距离,凭感觉就可以了——顺便提一嘴,李广正是这种近距离重箭射击战术的鼻祖之一,他仗着自己功夫高、防御高,经常把敌人放得很近才射。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两军大规模交战,还敢放这么近才射,说明李广抽箭、上箭、开弓、沉肩、靠位、瞄准、撒放这一套动作快的离谱,但史记并未记载,李广还有一项隐藏技术,杨晓也是等比赛开始之后,才陡然发现的!
司马德戡宣布开始,杨晓和秦琼的动作频率几乎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