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进入李同泽的课题组,则是他开启科研的第一步。
李同泽比较忙, 当年除了学校的课题,还有国外的课题在, 所以不经常在学校,就把邵淮之安排给了于瞻代为教导。
于瞻那个时候是李同泽的研究生, 参与了李同泽名下的多个课题,算是李同泽最看重的学生了,而邵淮之毕业论文所属的课题, 刚好也是于瞻参与的课题之一。
邵淮之很聪明,又比较好学,于瞻教什么他都学得很快, 在大二下学期就已经把本科毕业论文给完成了。
李同泽有心要教邵淮之,就给他安排了课题组的其他模块。说是其他模块,但其实是将他往课题组更深的人员层次推进, 让他在这个课题中拥有发声的权力。
发声,就意味着邵淮之可以对课题的内容,甚至是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提出质疑。
而邵淮之充分运用了这项权力,他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最终给李同泽jiāo了一份整合的分析报告。
按理说,数据分析虽然是属于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但由于难度太大,常规都是导师教导和协助进行分析的,像邵淮之这样独立完成数据分析的情况,一般只有研究生能做到。
可邵淮之不仅做到了,他提jiāo的分析报告还非常完美。
一度让于瞻觉得自己像是完全被邵淮之的锋芒给掩盖住了,于瞻身为研究生,身为代教导邵淮之的研究生,最后却是连分析报告都做不到像邵淮之那样出色。
邵淮之是为研究而生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于瞻都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没有那天的话。
那是一个阳光极好的午后,正值周末,于瞻却没有休息,刚刚从实验室里出来,在走廊看见了邵淮之。后者正透过14楼仅有的窗户往下看,只看见个背影,连侧脸都隐在了日光之中。
“淮之。”于瞻说。
喊了一声之后,邵淮之却好像没有听见般,仍然自顾自地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