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韦应物的这首诗写得清新明了,开头几句更是白话口语,自由拈来,不费工夫。但是深读之下,又品味无尽,逗人喜爱。难怪刘辰翁评说此诗
曰:“不能诗者,亦知是好。”诚哉斯言!
灞陵在长安东边,那里的山区在汉代是著名的隐逸之地,冯著从那儿下得山来,入了京都长安。这位隐士来京城何干?诗中已说明了“采山因买斧”,即采购伐木的斧头。此句虽是实写,却诗兴极浓,与前面“衣上灞陵雨”对照,
冯著作为一名高卧林泉、风雅自赏的隐士形象跃然而出。在灞桥的绵绵春雨中,冯著向韦诗人走来,也向我们今天这些读者走来。而那“斧头”,正成了风雅的象征。犹如美国诗人梭罗扛着斧头走向瓦尔登湖,一去就是两年;犹如加里·斯奈德,他也扛着斧头深入崇山峻岭,
一边吟诗,一边开采。而冯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领略了斧头的诗意,韦应物却也早在一千多年前,在《长安遇冯著》一诗中命名了斧头的诗意。
诗中后四句是说长安城的春色,花正开,燕儿飞,朋友分别似在昨天,但转眼之间又是春日了。韦应物看着冯著新添的几缕白发不
觉又感叹逝水流年来了。
笔者以为此诗第二句、第四句写得最好,足见隐者之风貌与精神。尤其是一种单纯的劳动工具斧头,在此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诗意,从而使笔者也平生了“采山因买斧”的向往。真想如冯著一般,去长安城买一把斧头,独自去灞陵山砍伐山林,以度余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