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 (737一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长于五言,苏东坡说:“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字诗。”可见其在五言诗上的成就不是一般的人可以与他匹敌的。而在韦应物众多作品中,历来被认为是最具代
表性,当然也是最有名的一首正是上述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这首诗,尤其是从宋元以来,得到了许多诗评家的激赏。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其“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沈德潜也认为这二句为“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留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还有人说它是“一片神行”。
我们知道,中国诗自陶渊明创古淡之风后,一直未有真正的传人。王维、孟浩然虽有一些像陶诗,但也仅走清淡之路。韦应物却在学习王、孟一派诗风之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的风格,即清淡中有
古朴,从而成为中唐诸诗人中的一个佼佼者。然而他在生前并不为人爱重,死后才渐获大名。白居易首先发现了韦应物,称其诗:“高雅闲淡,自成—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由此诗题目可知,这是一篇忆念全椒山中道士而寄去的诗。当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全椒离滁州不远。因此,一上来,韦应物便直说自己今天的郡斋很冷,由这冬日之冷而念及山中的道土。接下二句,诗人并不续写“冷”,而是去说山中道士的生活。那道士在寒冷的冬日去涧底打柴,打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