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深了,思妇们又在为征夫们准备冬衣。头四句,李白从大象入手,为我描绘出长安城的秋月下万户捣衣的壮观景致。这里有光,有影,有风
,有人,还有声音。随手四句就打开了我们的五官,使我们能全身心地感受到这动人的一刻。亲人们远在玉门关,但秋风依然吹不尽思妇的想念之情。这四句看似平常却天然入妙、情景合谐。王夫之誉之为:“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
得。”的确是俯首拾得,但没有太白的身手又何从拾得。
有关末二句,还有一些说法。有些人觉得应删去。田同之在《西圃诗说》中这样说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含浑无尽。”然而田氏岂不知这正是歌谣之妙,“声势出口心”。
李白这末二句正好使思妇之情有了一个踏实的落脚处,有了一番令人悬想回味的圆满结局,同时也让一首诗有了一个完全的交待。终有一天边烽歇息,良人从此不远征,李白最后这一问,其实应读成感叹句。
李白这首以大诗口气写成的小诗,笔
者以上皆是从技术方面来说的,而且原来的标题也是从技术方面考虑的。但诗人马松却更着重于内容,因此改为“相思情与民族恨”。此番改动同样准确。思妇与征夫两地相思又不得相见,何为?
还不是边关年年战事不断。这理所当然是我民族之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