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浩然登岘山,读罢羊公碑上的铭文后,不禁热泪涟涟。究其缘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欧文为我们做了精彩的分析,他讲:这里的风景不是冷漠无情的自然,而是充满历史意义,留下了过去时代许多伟大人物的“遗迹”。这里有隐士庞德公生活过的鱼梁;有著名的云梦泽,使人追想古代
楚国的国王和诗人。持续性正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每一辈和“我辈”都牢记和认识了古代的伟大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洒在羊祜碑上的泪水体现了特殊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一种失落的迹象,更主要的是一种延续的姿态,一种发生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追忆。开头警句对于无常的认识,被转变成为与之矛盾的对于永恒的认识。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关于羊公碑的出典。据《晋书·羊祜传》所说,西晋名将羊祜好乐山水,每风景
必造之。在他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饮酒咏诗,且终日不倦。有一次他对同游者感叹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泯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上立庙树碑纪念他。由于百姓望碑落泪,所以杜预称此碑为“堕泪碑”。
诗之一、二句,诗人从大处着眼,惜叹人终将一死,春秋代序、朝代兴灭、时光流逝。这是一哭。三、四句,如画江山留下先人胜迹
(在此指羊公碑),今天浩然携子登临,寄怀古人。这是二哭。五、六句、诗人点明吊古之时间正值寒冬,由景渲染悲情。这是三哭了!七、八句那可就是真正的大哭了!所以,见碑堕泪仿佛是历史传承,先是由羊祜来哭,接着是浩然哭,那么下面就轮到我们来哭了。
斯蒂芬·欧文在其震动中华学术界的著作《追忆》中,曾用大量的篇幅谈及此诗。他认为:孟浩然的诗使我们恍然如置身于一场追溯既往的典礼中:所有在我们
之前读到“堕泪碑”的人都哭了。现在,轮到我们来读,轮到我们来哭了。……在前六句诗里,我们做他(羊祜)做过的事,感受他(羊祜)感受过的情感。
此时与彼时的区别在于这座石碑,在于刻在上面的名字和隐藏在背后的、《晋书》告诉我们的那段逸事。区别在于:羊祜登高、眺望,然后流泪;我们阅读、登高、眺望、读碑文,然后流泪。这里,是“名”和“铭”把我们的经验联成一体。直到“读罢”,我们才流下眼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