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上级”,当然不是对领导发号施令,而是以得体的方法、恰当的沟通,让领导明确你的能力范畴、擅长方向和提升可能。管理从来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与其埋怨上级不懂你、误解你,对你有偏见,何不转念想想老板也需要你的动力和启发?有效地管理上级,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为顺畅,可以使我们的事业更快成功。
管理上级,你需要说话得体、办事得当,你需要洞察人心、练达人情,你需要设身处地、随机应变,这就是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
1.怎样跟对领导走对路?
耿弇“五看”认准“带头大哥”
有句话,叫作“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男人也怕“遇人不淑”--那就是跟错了领导。真可谓“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那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心情,不说也罢。《水浒传》都看过吧,里面有三条好汉,叫作“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旱地忽律朱贵”,在梁山泊属于跑龙套的一类。但说起来,这三人可是梁山的元老。第一代***王伦掌权时,他们是公司的副总,分别是二、三、四把手。后来王伦被杀,第二代***晁盖当家时,晁老大重用的是“智取生辰纲”的自家兄弟,三人排到了九、十、十一位。等到梁山第三代***宋江当家时,三人的地位那是断崖式下降,最后108条好汉正式排名,三人分别是82、83、92,只比蔡福、蔡庆这样的刽子手好一点。堂堂的公司创始人、三朝元老,落魄至此,除了自身能力不足,更有跟错了人的问题。在宋公明宋大哥看来,这三人先是王伦的人,再是晁盖的人,左右不是自己的人,自然是要打入冷宫了。
有个朋友,在一个收入不错而且还很稳定的单位工作,前几天跑来找我,说是想换个工作。无他,就是领导让他太痛苦。这领导,精力充沛,心思活络,一天一个主意,朝令夕改,弄得做下属的无所适从。这倒也算了,他还喜欢给人做“空心汤圆”:这事成了,给你的岗位挪一挪。等忙好这一阵,让你到欧洲去旅游一次。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我说,你估摸一下,这领导要是做不长了呢,你就再熬一熬。要是看样子是不挪窝的呢,那干脆还是另找“明主”吧。你现在三十来岁,正是关键时期,耽误个两三年,以后再也追不回来,用个文绉绉的词,这叫“蹉跎岁月”。
所以,人这一生,说起来挺长的,其实关键的时刻也就那么几个。跟对了领导,就像走上了高速公路,又快又好;跟错了领导,就像走上了羊肠小道,慢不说,说不定还要翻车。人这一生,走得慢不要紧,关键是要走对方向。方向是谁给的,就是领导--领导就是那个“带头大哥”。
西汉末年,有个21岁的小伙子,原本也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二代”,只因在关键时刻找对了自己的“带头大哥”,几年后就做到了大军区的司令员,成为一代名将,开国功臣。
这个小伙子叫耿弇,在东汉的“云台28将”中,名列第四。汉光武帝刘秀曾把运筹帷幄的邓禹比作张良,将期镇守后方的寇恂比作萧何,而对战无不胜的耿弇,比作兵圣韩信,可见对他的倚重之深。韩信在天下太平后,为刘邦所杀,耿弇却一直是刘秀的心腹,功高而不震主。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信是从项羽这边投奔过来的,多少有点投机嫌疑,而耿弇却从一开始就跟着刘秀大哥,属于知根知底的兄弟--跟对领导就是这么重要。
耿弇的父亲耿况是河北上谷的太守,镇守一方。当时是王莽当政,各地纷纷起兵,反对王莽,天下大乱。势力最大的绿林军推出了他们的皇帝,叫更始帝刘玄。天下有了两个皇帝,各地的官员必须站队表态,你认哪个做老大?是王莽呢,还是更始帝?耿弇觉得,这王莽虽是在位的皇帝,但气数已尽,决定改换门庭,投靠更始帝。于是,他带了两个副手,代表其父赶去见更始帝。
走到了邯郸地界,碰上了另一个“皇帝”。邯郸卜者王郎,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被拥立为“天子”,建都邯郸,并派遣将帅进军幽、冀州各郡,“一时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响应”,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耿弇的两个副手心动了,对耿弇说,这王郎是汉成帝的后代,根正苗红,以后肯定是他做皇帝,这么个好机会,让我们赶上了,不如去投奔他吧。耿弇却说,这王郎,我看是个夜郎,夜郎自大,其实成不了大事,投奔他是死路一条。他还对两个副手说:“不识去就,族灭不久。”意思是说,在投奔谁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搞不清楚,那是要全家被杀的。三人越说越僵,这两个副手就撇下耿弇,投奔王郎去了。
耿弇一下没了主意。投奔谁投奔谁,我们现在说说挺轻松,一句话的事。但对当事人来说,其实就是一场赌博,赌的是以后谁
会当皇帝。赌注呢,不但是自己的前途,还有全家人的性命,哪能轻易下决断。
这时,更始帝刘玄派出一位将军,来中原招兵买马。耿弇碰上了这位将军,两人一番长谈。耿弇就像在茫茫黑夜里找到了北斗星,立即认定,眼前这个人,就是值得自己追随一生的人,跟了他,必定有前途。
这个人是谁?就是后来的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而当时,刘秀不过是更始帝手下一个普通的将军。他手下呢,也就数千人,最多是个师长旅长吧,可耿弇就认定他以后是要做皇帝的,这就叫眼光。耿弇当即向刘秀表示,愿意马上返回上谷,攻打王郎的邯郸,以作投奔刘秀的见面礼。刘秀对耿弇的积极态度十分欣赏,说:“小儿曹乃有大意哉”,看不出你小小年纪,倒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
刘秀在河北还没站稳脚呢,王郎就打过来了,一下子把刘秀打得七零八落,半夜里带了几百号残兵仓皇南逃,手下的官员自然也是作鸟兽散,连耿弇也不见了。是耿弇见刘秀兵败就改主意了?当然不是的。耿弇是逃回了上谷,不但说服了他老爸,还让他老爸联络了渔阳郡的彭宠,组织了一支军队,向南边杀来。这支由吴汉、寇恂、耿弇、景丹、盖延、王梁等后来的东汉名将指挥的精锐之师,人数不多,战斗力却强得惊人,所过之处,击杀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官吏四百多人,破敌三万多人,先后攻占涿郡、中山、钜鹿、清河、河间等二十二县,与刘秀胜利会师。从此耿弇正式成了刘秀的心腹部下。
刘秀势力迅速壮大,引起了更始帝的不安,他对刘秀来了个明升暗降:封刘秀为萧王,同时派心腹大将来接管刘秀的部队和地盘。刘秀一下彷徨无计,他既不愿任人宰割,又不敢铤而走险,一个人大白天躺在床上冥思苦想。这时,耿弇独闯刘秀的寝帐,在床前为刘秀分析了天下大势,慷慨激昂地表示,坚决奉刘秀为带头大哥,跟着他一起打天下。这一番入情入理的“榻前对”,促使刘秀下了争夺天下做皇帝的决心。刘秀从床上一跃而起,当即任命耿弇为大将军,前往幽州调集兵马,与更始政权正式决战。此后,刘秀的势力越打越大,耿弇的职位也是水涨船高,到刘秀称帝,就封耿弇为建威大将军,这时候,耿弇才24岁。这年纪要放现在,大学本科才刚毕业。人家凭什么升得那么快,不就是坚决地跟随着光武帝刘秀吗?顺便说一句,耿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