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家毕飞宇在写给孩子的一篇文章中讲到这样一件事:
1983年毕飞宇上大学,宿舍里一共有八个同学,其中两个是瘾君子,他们有个习惯是在掏出香烟时,总喜欢“打一圈”,即给每个人一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慷慨。
他说,那时候自己刚刚开始集体生活,很脆弱,考虑到以后的交际,即使不抽烟也要学会,就这样,抽烟的毛病至今也没戒掉,很是惭愧,当年如果勇敢一点拒绝,便不会走上抽烟的道路。
他说,这是一个糟糕的开始,而这个糟糕的开始,是由于自己不敢坚持做自己开始的。
2
《乌合之众》这本书指出:人在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群体具有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给人压迫感,进而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去更好地融入集体。
不仅仅是作家毕飞宇,生活中的我们不都是这样吗?为了
合群,强迫自己去做不感兴趣的事,最后看似维护了表面的一致,实际上自己早已心力交瘁,一点都不开心。
我们不敢做自己,不敢说不,不敢拒绝,怕被孤立,怕没有朋友。
大一时,宿舍几个人很喜欢看韩剧,也总是聚在一起为了某个剧情哈哈大笑地讨论起来。对大一新生来说,能有合得来的朋友让自己避免孤单真的是太重要了。
不爱看剧的我也开始了追剧之路,一口气看了十几集以后终于能和她们聊到一起了,而自己却并不开心。
后来她们都在玩一款手机游戏,作为天生对游戏没有天赋没有兴趣的我来说,手机里从来没有装过任何一款游戏,她们看了看我的手机说道:“天哪,你从来都不玩游戏啊,就装几个必备软件。”
自从追剧向她们靠拢失败后,我再也没有在游戏上尝试合群,一个人去图书馆,每天开开心心地回来,她们也慢慢接受了我不怎么看剧的事
实,也不强求我一起看。
后来的某天晚上,她们在讲到某个游戏里的哏大笑起来,我转过身问道:“你们在说什么?我怎么一点都听不懂啊?”全宿舍都大笑起来,相处很是和谐。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再多的道理都不如自己的感受重要,如果自己都不照顾自己,还能指望谁照顾?
我们勇敢地做自己,才会有好的心情去和别人玩耍,委屈自己去做某件事时,即使事情做了,没有好心情,交流也会失败。
3
填高考志愿表,很多同学都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上一辈人认为的好专业,真正学起来才发现自己没有一丝兴趣,很是苦恼。
毕业时,父母要求他考公务员,说是安稳且保险,他想拒绝,一想到会和父母吵起来,甚至产生很大矛盾,便再次委屈自己去做这件事。
等到小伙伴们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时,他才后悔莫及:“如果当初我勇敢一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