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楼下有一所名声很差的中学,升学率低得吓人。每年快到升学的时候,小区里的家长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找门路、托关系,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电脑派位到这所不靠谱的中学。
我以前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优秀的孩子在哪里都优秀。但最近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邻居家有一个孩子,是典型的学霸,聪明又勤奋,所以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的时候,家人打算送他出国,却因为家里的一些变故最终没去成。父母不想让孩子耽误学业,咬咬牙让孩子去了楼下的那所中学,想着以后再想办法转学。在他们心里,这学校只是一个临时的过渡,没想到却让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不再认真学习了。
原因竟然是,爱学习的他,在学校里没朋友。大概没有一个家长会接受这样的理由,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那个遥远的大学比不上对陪伴的渴望。所以,他害怕自己的优秀会变得不合群。
如今想起来,他们觉得很后悔
,于是果断地给孩子退学了。这属于比较聪明的家长,没有强迫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一边忍受孤独,一边好好学习。种子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而你交往的人就是你的土壤。
如果说,小时候需要父母的协助,那么长大之后,你要学会为自己负责,去寻找适合的土壤。
我有一个朋友,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本科毕业,在一家知名投行工作了三年之后,去沃顿读了MBA,然后在硅谷待了几年,前年回国之后去了一家刚起步的IT公司。她一直是个独立、有想法的女孩,极少在意别人的眼光。但她在那家公司才干了半年,就辞职了。怀着一腔热情打算干一番事业的她,觉得很失望。
她辞职,我不意外,因为很多像她这样不接地气的海归想在国内施展拳脚都会受到层层阻碍,让我惊讶的是,她竟然是被“人言可畏”这四个字逼走的。北大、沃顿的光环让她饱受排挤和冷嘲热讽。
她跟我说,不是多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是每天在这样的环境
里,她竟然开始觉得自己的优秀是一种缺陷。所以,她辞职了,回了香港,重新回到老同学中。
我刚开始反对她这么做,觉得她是在逃避,过于在意别人的偏见。不过,最终我同意了她的观点,和优秀的人交往,是对自己的负责。在那个环境里,她每天要耗费精力去应付那些闲言碎语,为了团队合作还要试图让别人接纳她。
时间当然可以证明她的优秀,但这些时间,原本可以让她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