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朋友知道我业余时间写作,就跑来问我,有兴趣的事不赚钱,能赚钱的事没兴趣,到底该怎么选。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每个月都会听到很多次,可始终找不到一个官方答案。如果换作以前的我,可能会跟她说,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做喜欢的事。可现在,我其实更想说:先想清楚。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我觉得理想应该向现实妥协,而是觉得作为一个朋友,我有一个基本义务,就是确保在她脑子最不清醒的时候,没有给她指一条错路。毕竟谁也不能为谁的人生负责,所以最好谁也别替谁选择。
关于兴趣,这几年,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心态如果不好,再喜欢的事也会变成灾难。
我认识一对好姐妹,同《破产姐妹》里的凯特·戴琳斯和贝丝·贝尔斯一样,梦想开一家蛋糕店,于是两个人都辞了职,凑钱开了个小店,摆出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势,招呼周围的亲戚朋友帮忙宣传。
可最后,她们还是失败了。不懂行、没经验、竞争大、利润低、资金少,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同一时间爆发,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个觉得必须撑下去,另一个觉得应该要认输。
一拍两散。
你猜她们的结局会怎么样?
坚持到底的姑娘,找到了新拍档,继续经营着蛋糕店,为了一点微薄的利润,每天起早贪黑地苦干。半途而废的姑娘,悻悻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埋怨着工作无趣。
即使两个人不再联络,也维持着一种默契:同样焦虑。因为她们的身上都有一个标签:失败者。
一定有人问,失败者就一定要焦虑吗?未必。但在中国,绝大部分失败者都会焦虑。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你,要如何成为一个失败者。
是的,失败是需要学习的。可生活里,大部分人都没有学习过。
我身边有不少信奉挫折教育的家长,他们觉得小时候没吃过苦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会过得太好,所以,总是希望孩子能挑战高难度的生活。耐心、勇气、毅力、坚韧,这些美好的品质,一个也不能少。他们喜欢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打不死你的,会让
你更坚强。
不能让你成功的失败,算不上失败。不能让你坚强的挫折,也算不上挫折。朋友经常开玩笑,这年头,连失败都有假的了。在这样一个连失败都不被允许的时代,人怎么可能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