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闲来没事的时候都会去逛逛街,放松一下学习上或者工作上面的压力,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逛商场是个什么样子的?他跟我们一样也可以这样悠哉悠哉嘛。毕竟现代的科技已经很发达了,在逛商场的时候运用上了很多的高科技,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可是非常陈旧的,很多小伙伴都想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看一下吧。
上个世纪80年代,其实商场就是所谓的百货商店,而且在里边儿的商品也应有尽有,只不过里边儿卖的都是符合那个年代的商品,比如说衣服的颜色都偏深色,因为那时候思想还不是特别的开放。还有家用电器一般都偏重于手电筒,大哥大,还有一些非常陈旧的电视机,缝纫机什么的。并不是像现在的智能手机或者高科技电脑。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一些超级市场,便利店或者专卖店陆陆续续的都进入了中国。当然啦,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没有现在那么丰富,毕竟大家的收入可能没有现在的可观,所以高楼大厦也没有现在的多,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心情非常的舒畅。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风气是非常好的,商场欺诈行为是很少发生的,更没有现在的地沟油,三聚氰胺这类有毒的食品。
不过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也只能够回忆一下。在你的脑海当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个什么样的??
超市,满足顾客日产性生活需求的业态。针对家庭生活用品上的一站式购买需求,组合并提供生活必需品。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的商店。一种消费者自助选购、统一收银结算的零售企业。在中国,超级市场被引入于1978年,当时称作自选商场。
超市现在作为我们的好邻居,基本上每条街都能够看到了。那大家是否知道超市的发展史呢?
世界第一家超市开张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超市是什么,纷纷抱着好奇的心前去光顾,并且把逛超市作为一种时尚。但过不了多久,人们就逐渐尝到了超市这种经营模式给带来的便利,上超市购物便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一种需要。于是,超市开始像雨后春笋似地布遍世界各地。
1843年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且迅速发展成为了远东第一大城市。自上海开埠后,上海便成为了中国的金融及贸易中心。1985年7月3号,上海首开了一家自选式的超市。作为普通的SH市民,需要持外汇券才能购买货品。
1997年7月的BJ家乐福超市人数非常多,夏天,市民们不仅来购物,还进来自带板凳纳凉。因为1996年后,一批世界级大型连锁超市开始相继进入中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出现区域性的单体或连锁超市。从此,超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00年左右,我国各地的超市已经具备了自己的规模。市民朋友们会选择离家最近的大型超市选购各类生活用品。离家附近的小超市选购自己的日常用品。
现在除了大型商超外,遍布各地的便是各地的连锁超市了。用连锁的形式经营多家超市,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把超市、连锁经营的双重优势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小型超市普遍采取的形式。
作为欧洲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零售连锁集团、大卖场业态的开创者,“家乐福”可能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以“卖身”的方式登上头条。
6月23日晚间,苏宁易购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人民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将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家乐福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0%。
作为与沃尔玛并列全球商超两大巨头之一的家乐福,1995年将大陆首家门店落地BJ,开创外资商超先河,并一度领衔中国市场占有率冠军多年。
在本世纪头十年门店规模的快速扩张与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后,诸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开始触到瓶颈,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围剿,同时被自己的“学生们”——以永辉、物美为代表的国内超市追赶上并超越。
2007年,中国连锁超市十强榜单中,外资超市占据半壁江山;十年之后,2017年的十强榜单中,只剩下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
苏宁成为家乐福中国的大股东,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大型外资商超在中国的变化,从20多年前开始布局到逐步撤出,到只剩下沃尔玛、家乐福,再到如今交出了控制权。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零售业实现了落后、学习、直至现今引领的进程,中国的零售业态创新甚至成为全球商业的创新亮点之一,带动零售业的转型升级、数据驱动、跨界融合、价值重塑。
从“自选商场”到“超级市场”
如今,当年看到街边林立的商场超市,根本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但放在38年前,超市绝对是一个稀有物种。
第一次让中国人感受到超市魅力的是1981年成立的广州友谊商店,只不过,那时候的超市还叫自选超级商场。
沿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仍主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过去的“三尺柜台”不同,当时,友谊商店商城专门辟出一个角落提供给顾客用于自选自拣商品,所售商品多为进口的高档货。
友谊商店超市开张的当天,广州人蜂拥而至,踏破门槛,即便知道需要外汇券才能购买物品,很多人只能看不能买,也难挡住市民们的热情。
那个时候的友谊商店的销量可是现在的自选商场都不能比的。常常商品刚刚上架就一下子卖光了,一边补货一边就又缺货了。这种“自选式”超市一举成为了当时的潮流,也让很多广州人第一次认识奢侈品,接触高级百货。
当时的顾客尚未养成在超市购物的习惯,往往随意拆开包装,或是未付款直接品尝,甚至频频出现偷盗行为,这家超市终因防盗不利、物品损耗率过高,而不得不关门歇业。
1984年,BJ首家超市——四季青蔬菜自选市场在海淀中关村开业。这是全国首家蔬菜超市,主要经营自选蔬菜、副食品等,但开业不久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当时的自选商场照搬国外营销模式,对蔬菜、副食品等进行包装销售,这样一来就失去了价格优势,况且那时的人们还不太习惯去超市买菜,仅靠销售蔬菜难以为继。不到一年的时间,超市亏损额就高达23万元。
早期自选商场遭遇水土不服在所难免,但这种全新的购物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这里没有了传统的“三尺柜台”,顾客可以亲手从货架上选购商品,出门再付款结账。受此影响,全国各地超市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
1984上海粮油食品自选商场开业,这家商场营业面积400多平方米,已是当时上海最大的超级市场,也是上海最早的超市之一。
当1991年9月,联华超市曲阳店在曲阳路玉田路开业的时候,连续两个星期,客流天天爆满。
1992年,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深造的张文中坚信“创业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做的事情”,随后回国创立了物美集团。
当第一家物美超市1994年在BJ开业的时候,XT市明星企业南北特食品公司的业务科长王填和妻子张海霞一起“下海”,成立了湘潭步步高食品公司,这家夫妻店成为后来步步高超市的前身。
1995年是连锁超市行业热闹非凡的一年,“铁娘子”李彬兰从华润万家的前身万佳连锁离开,在深圳创立新一佳——新的一家万佳;山东家家悦集团在威海开了第一家家家悦超市
同年,福建靠做啤酒代理的张轩松和张轩宁兄弟,尝试着开设了100平方米的小超市“古乐微利”,并使用了价格战的手段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到了1998年张轩松、张轩宁两兄弟将超市开到福建永辉大厦下面,故此取名永辉超市。
1996年,作为润泰集团创始人的尹衍梁成立了大润发,次年第一家门市店在平镇市开业,数月之后发兵大陆市场。
不过,在这一阶段,台资、本土企业并不是其中的主角,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欧美老牌超市企业在一线城市势如破竹,他们都是大陆和台企商超学习的对象,家乐福是其中光环耀眼的明星。
02
外资巨头搅局
1995年-1997年是外资连锁超市进入中国市场的高峰期,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卜蜂莲花争相进入中国。
外资商超落子中国,得益于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放开。1992年《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出炉,不过初期放开的区域仅在服装和百货等领域,1995年拓展到食品及连锁经营领域。
政策的支持开启了外资商超中国布局的第一波浪潮。
1999年,法国人施荣乐被家乐福从台湾市场转调至征战中国大陆,在其任职7年时间里,家乐福共计开店81家。尤其是2003至2006年的3年间,家乐福门店数以每年16家的速度递增。2004—2010年期间新增的门店数就达到141家,是前九年所开门店的三倍多,覆盖领域也从2004年之前的14个省区拓展至23个省份。这也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乐福在外资零售始终保持门店数第一,成为中国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大卖场巨头。
家乐福作为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在征服中国消费者的同时,也为中国最早一批零售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行业内都在向家乐福学习,并且开始挖角家乐福的管理人员。家乐福当时被誉为零售界的“黄埔军校”。
几乎与家乐福同一时期进入中国的沃尔玛同样大肆跑马圈地,在2004年以前沃尔玛仅在10个省份开设了27个门店,到2010年已在全国24个省份开设了219家门店。
高速扩张的门店,不仅扩大了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加强了企业在物流,采购等多方面规模优势,促进了利润及收入增长,短短数年便成为国内超市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外资超市无论从经营层面还是资本层面都要优于本土超市,它们的强势扩张为正在崛起中的本土超市行成碾压之势。
在张轩松兄弟创立永辉两年后,世界500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相继入福州,短短一年不到时间,福州大卖场就突破了10家,创下福州商业记录,永辉超市直面生死时刻。
对于内资超市企业来说,外资竞争对手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客观上也激励了国内企业努力提升自身经营水平。
外资零售业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内资零售企业通过观察和模仿,改进原有的业态结构和经营组织方式。
内资企业可以雇用在跨国公司有过工作或培训经验的员工,依靠人力资源的流动引入国外的知识经验和管理理念。
当外资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获得巨大成功后,就会促使本地零售企业奋发图强,在争相模仿的同时进行创新。
本土超市无时无刻不在积蓄力量,希望在零售巨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3
商超重新洗牌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在中国零售市场上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