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倘不用事实来证明他已经改变了他的夸大,装腔,撒谎……的老脾气,则即使对天立誓,说是从此要十分正经,否则天诛地灭,也还是徒劳的。因为我们也早已看惯了许多家都钉着"假冒王麻子(9)灭门三代"的金漆牌子的了,又何况他连小尾巴也还在摇摇摇呢。
三月十二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月三月十五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见一九三三年三月《大晚报》副刊《辣椒与橄榄》的征稿启事。《大晚报》连载的张若谷的"儒林新史"《婆汉迷》,是一部恶意编造的影射文化界人士的长篇小说,如以"罗无心"影射鲁迅,"郭得富"影射郁达夫等。
(3)"两耳垂肩"语见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备)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4)"白发三千丈"语见唐代李白《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长。"(5)"枕戈待旦"晋代刘琨的故事,见《晋书?刘琨传》:"(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卧薪尝胆","尝胆"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故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见宋代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后来讲到越王勾践故事时,习惯用"卧薪尝胆"一语。"尽忠报国",宋代岳飞的故事,见《宋史?岳飞传》:"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当时国民党军政"要人"在谈话或通电中常引用这三句话。
(6)苏东坡要客谈鬼的故事,见宋代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一:"子瞻(苏东坡)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诙谐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使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而去。"(7)《颂》诗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商颂》,它们多是统治阶级祭祖酬神用的作品。
(8)《春秋》相传为孔丘根据鲁国史官记事而编纂的一部鲁国史书。据《春秋?梁传》成公九年:孔丘编《春秋》时,"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9)王麻子是北京有长久历史的著名刀剪铺,旧时冒它的牌号的铺子很多;有的冒牌者还在招牌上注明"假冒王麻子灭门三代"字样。
迎头经中国现代圣经(2)――迎头经曰:"我们……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后跟着。"传(3)曰:追赶总只有向后跟着,普通是无所谓迎头追赶的,然而圣经决不会错,更不会不通,何况这个年头一切都是反常的呢。所以赶上偏偏说迎头,向后跟着,那就说不行!
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日军所至,抵抗随之",至于收复失地与否,那么,当然"既非军事专家,详细计划,不得而知"。(4)不错呀,"日军所至,抵抗随之",这不是迎头赶上是什么!日军一到,迎头而"赶":日军到沈阳,迎头赶上北平;日军到闸北,迎头赶上真茹;日军到山海关,迎头赶上塘沽;日军到承德,迎头赶上古北口……以前有过行都洛阳,现在有了陪都西安,将来还有"汉族发源地"昆仑山――西方极乐世界。至于收复失地云云,则虽非军事专家亦得而知焉,于经有之,曰"不要向后跟着"也。证之已往的上海战事,每到日军退守租界的时候,就要"严饬所部切勿越界一步"(5)。这样,所谓迎头赶上和勿向后跟,都是不但见于经典而且证诸实验的真理了。右传之一章。
传又曰:迎头赶和勿后跟,还有第二种的微言大义――报载热河实况曰:"义军(6)皆极勇敢,认扰乱及杀戮日军为兴奋之事……唯张作相(7)接收义军之消息发表后,张作相既不亲往抚慰,热汤又停止供给义军汽油,运输中断,义军大都失望,甚至有认替张作相立功为无谓者。""日军既至凌源,其时张作相已不在,吾人闻讯出走,热汤扣车运物已成目击之事实,证以日军从未派飞机至承德轰炸……可知承德实为妥协之放弃。"(张慧冲(8)君在上海东北难民救济会席上所谈。)虽然据张慧冲君所说,"享名最盛之义军领袖,其忠勇之精神,未能悉如吾人之意想",然而义军的兵士的确是极勇敢的小百姓。正因为这些小百姓不懂得圣经,所以也不知道迎头式的策略。于是小百姓自己,就自然要碰见迎头的抵抗了:热汤放弃承德之后,北平军委分会下令"固守古北口,如义军有欲入口者,即开枪迎击之"。这是说,我的"抵抗"只是随日军之所至,你要换个样子去抵抗,我就抵抗你;何况我的退后是预先约好了的,你既不肯妥协,那就只有"不要你向后跟着"而要把你"迎头赶上"梁山了。右传之二章。
诗云:"惶惶"大军,迎头而奔,"嗤嗤"小民,勿向后跟!赋(9)也。
三月十四日。
这篇文章被检查员所指摘,经过改正,这才能在十九日的报上登出来了。
原文是这样的――第三段"现在通行的说法"至"当然既",原文为"民国廿二年春x三月某日(10),当局谈话曰:'日军所至,抵抗随之……至收复失地及反攻承德,须视军事进展如何而定,余‘。"又"不得而知"下有注云:(《申报》三月十二日第三张)。
第五段"报载热河……"上有"民国廿二年春x三月"九字。
三月十九夜记。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九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中国现代圣经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迎头赶上去"等语,见该书《民族主义》第六讲,原文为:"我们要学外国,是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后跟着他。譬如学科学,迎头赶上去,便可以减少两百多年的光阴。"(3)传这里是指阐释经义的文字。
(4)"日军所至"等语,见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二日《申报》载国民党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答记者问:"我无论如何抵抗到底。日军所至,抵抗随之";"至于收复失地及反攻承德,须视军事进展如何而定,余非军事专家,详细计划,不得而知。"(5)"严饬所部切勿越界一步"一二八上海战事后,国民党政府为向日本侵略者乞降求和,曾同意侵入中国国土的日军暂撤至上海公共租界,并"严饬"中国军队不得越界前进。
(6)义军指"九一八"后活动在东北三省、热河一带的抗日义勇军。
(7)张作相(1887-1949)辽宁义县人,九一八事变时任吉林省政府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
(8)张慧冲(1898-1962)广东中山人,魔术、电影演员。曾于一九三三年初赴热河前线拍摄义勇军抗日纪录影片。这里引用的是他自热河回上海后于三月十一日的谈话,载三月十二日《申报》。
(9)赋《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注疏》解释,是"直陈其事"的意思。
(10)春x三月某日这里的"x",是从《春秋》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套来的。据《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用"x三月",含有讽刺国民党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意味。
光明所到中国监狱里的拷打,是公然的秘密。上月里,民权保障同盟(2)曾经提起了这问题。
但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就揭载了二月十五日的《北京通信》,详述胡适博士曾经亲自看过几个监狱,"很亲爱的"告诉这位记者,说"据他的慎重调查,实在不能得最轻微的证据,……他们很容易和犯人谈话,有一次胡适博士还能够用英国话和他们会谈。监狱的情形,他(胡适博士――干注)说,是不能满意的,但是,虽然他们很自由的(哦,很自由的――干注)诉说待遇的恶劣侮辱,然而关于严刑拷打,他们却连一点儿暗示也没有……"我虽然没有随从这回的"慎重调查"的光荣,但在十年以前,是参观过北京的模范监狱的。虽是模范监狱,而访问犯人,谈话却很不"自由",中隔一窗,彼此相距约三尺,旁边站一狱卒,时间既有限制,谈话也不准用暗号,更何况外国话。
而这回胡适博士却"能够用英国话和他们会谈",真是特别之极了。莫非中国的监狱竟已经改良到这地步,"自由"到这地步;还是狱卒给"英国话"吓倒了,以为胡适博士是李顿爵士的同乡,很有来历的缘故呢?
幸而我这回看见了《招商局三大案》(3)上的胡适博士的题词:"公开检举,是打倒黑暗政治的唯一武器,光明所到,黑暗自消。"(原无新式标点,这是我僭加的――干注。)我于是大彻大悟。监狱里是不准用外国话和犯人会谈的,但胡适博士一到,就开了特例,因为他能够"公开检举",他能够和外国人"很亲爱的"谈话,他就是"光明",所以"光明"所到,"黑暗"就"自消"了。他于是向外国人"公开检举"了民权保障同盟,"黑暗"倒在这一面。
但不知这位"光明"回府以后,监狱里可从此也永远允许别人用"英国话"和犯人会谈否?
如果不准,那就是"光明一去,黑暗又来"了也。而这位"光明"又因为大学和庚款委员会(4)的事务忙,不能常跑到"黑暗"里面去,在第二次"慎重调查"监狱之前,犯人们恐怕未必有"很自由的"再说"英国话"的幸福了罢。呜呼,光明只跟着"光明"走,监狱里的光明世界真是暂时得很!
但是,这是怨不了谁的,他们千不该万不该是自己犯了"法"。"好人"(5)就决不至于犯"法"。倘有不信,看这"光明"!
三月十五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二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