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李国文纳西学论集 > 19

19

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近30万人。她历史悠久,属中国古时氐羌人的后裔。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交界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河和雅砻江流域约8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丽江、永胜、宁蒗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维西、德钦县,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盐边等县,西藏自治区的芒康等县境内。汉唐时代以来,史载今纳西族先民分别为“牦牛羌”、“旄牛夷”、“摩沙夷”和“麽些蛮”、“摩些”、“麽些”等等。据晋常璩撰《华阳国志》等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史称“摩沙夷”等古羌人遗裔纳西族先民就已生息、繁衍在上述广大地域里。各地纳西族内部有很多支系和各种自称、他称,如有“纳喜”、“纳恒”、“纳日”、“纳汝”、“拉热”、“拉洛”、“阮可”、“吕西”、“摩梭”等等,新中国建立后,统一称之为“纳西族”。

纳西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非常古老。原始、神秘的象形文字和东巴经是构成她们古老文化的内容之一。本文专门介绍这种古老文字和东巴经。

纳西族自古信仰原始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民间称主持这种宗教活动的人物为“东巴”,故称“东巴教”。东巴们使用着一种古老文字,俗称“东巴文”。纳西语则称这种文字为“森究鲁究,s?r33 t?55 lv55 t?55”,直译含义为“木石标记”,即见木画木、见马画马,“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自然界客观事物形象为标本而构画的一种文字,也是一种用图画记事和表意的文字,因此人们称它为“象形文字”,亦称“摩些文”、“摩些象形文”、“纳西象形文”、“东巴象形文”,或统称为“东巴文”、“东跋文”、“多宝文”等等。

这种文字的写法如下图:

对这种文字的性质,学者们根据它的构造、书写、寓意等特点,说法颇多。民国《中甸县志稿》一册(下)称:“摩些文,……其实此种文字,但能称为摩些字,……绝不能称之为文,因为这种文字,仅有单字之连续,而并无八品名词或任何文法也。”章太炎称“摩些”“所制文字大抵以象形为宗,不足即以形声会意济之”。古文字学家董作宾认为是一种“很原始的象形文字”,是“正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的“较原始的图画文字更为晚近之一种文字”。方国瑜认为,此种文字虽“保留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的意味”,但“已由图画文字进入象形文字”。裘锡圭则认为:“纳西文是已经使用假借文、形声字,但还经常夹用非文字的图画式表意手法的一种原始文字”。和志武则认为:“纳西象形文字既不是仍处于……图画记事发展阶段的图画文字,也还没有发展到能比较准确地代表语言的一种完整、系统的表意文字符号体系,而是一种介乎图画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象形文字符号体系。”总而言之,这种文字是一种流传至今并介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符号,故被人们称之为是“活着的象形文字”。

此外,与上述文字相并用的,还有三种所谓“哥巴文”、“玛沙文”和“阮可文”。“哥巴文”,纳西语称“哥巴苔嗯,g?31 ba33 te33 γ33”,又译记作“格巴文”、“格巴字”。此种文字写法如下图。

这种文字其特点较之前述图画文字是笔画简单,其读音为一个字读一个音节。故学术界称之“标音文字”或“音节文字”。据考证,“哥巴”或“格巴”一语,在纳西语中有“弟子”、“徒弟”之意。故一般认为,“哥巴字”是后世东巴的弟

子们所创制并使用的一种标音文字。在云南省迪庆州的维西县和中甸县部分地区山区则居住有自称为“玛丽玛沙人”和“阮可人”的纳西族,他们分别使用与象形文字杂糅其间并保有变异读法的文字,故分别被称之为“玛沙文”和“阮可文”(亦作“若喀字”),其写法、读法、含义与象形文字对照起来,则如:东巴象形文的“天”字和“蛙”字为、,玛沙文则写作。又,东巴象形字写“羊”为,阮可文则写作,因此,据学者们研究,玛沙文和阮可文基本上都是由东巴象形文字脱胎演变而出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变体、异体和派生字,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