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没有将黄河祭祀这件事向上面汇报,但李秋明还是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的写成了密信,派人送去给了潘季驯。
潘季驯大人才是真正掌管天下水系的“河神”,而且还是朝廷钦定,这位“河神”的含金量可远远高过于那个神婆子。
接到了密信之后,潘季驯对李秋明的处理方式感到十分满意,果然没有看错人,知事理懂进退,是个明智之人,没有意气用事,而是选择了温和的冷处理方式,避免了一场官场动荡的发生,若是这种事情发生的话,所引起的后果极有可能会将潘季驯本人也给牵连进去……
潘季驯一头冷汗,太危险了。李秋明被他派去了黄河区域,而他本人则一直在运河河道巡查。
凛冬将至,运河的漕运也渐渐地少了许多,进入了萧条期。
秋收冬藏,买卖人少了,宽阔的运河上,几乎看不到船队,零零星星的几艘船在运河中打鱼。
趁着这段时间,潘季驯必须要将运河的水情探查清楚,尤其是通惠河段,这可是京城的命脉,通惠河段的疏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大明王朝京城的运作。
老百姓吃不上饭,也
就罢了,若是连皇上都吃不上饭,这可就是玩笑了!
这条由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前辈主持修建的河道,成为这百年来,联通京城的枢纽命脉。
从西边到东边,有二十四座水闸,用来节制水流,便于行船。
潘季驯没有第一时间前去黄河灾区,而是驻留在通惠河,一是信任李秋明,相信他不会让自己失望的,二是,不管是整治黄河也好,还是整修通惠河也罢,终归还是为了服务于运河漕运,让这条京杭大运河得以畅通无阻,从而造福南北。
这才是潘季驯治理河道的终极目标。检修河道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他本人亲自来监督,从通惠河段一直检修到黄淮段,这项任务的繁琐程度丝毫不亚于李秋明在黄河治水的难度,甚至是更重要。
……
王佳绩老爷子颤颤巍巍的挥手告别那一车车的粮食和米面,随着车队的远去,王佳绩的灵魂仿佛被抽走了一样,苦不堪言。
自作孽啊,作孽啊!
王老爷子欲哭无泪,节俭了一辈子,抠门了一辈子,攒了百亩地的家当,成了开封府一带有名的地主,临老了却猪油蒙了心,犯下了错误,
被抓了把柄,大半的家当被李秋明那小子给掏空了……
这能怪谁?当然是要怪这个多管闲事的李秋明了!
因此,王佳绩恨上了李秋明。
“分粮食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