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大人才密集,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特别是在1978年后,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级技术进步奖、军队科技成果奖等。每年都有几百篇学术论文问世,在国际学术界也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李希楷负责科研工作后,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她深入到科技工作者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科研战线过长,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管理层次不分明,经费分配不合理等。尤其是经费问题,由于年年都有大量的科研项目等着上马,因为经费有限,于是年年都存在着粥少僧多的矛盾。一些科室本来看好了极为有前景的科研题目,却常常因为没有
经费而搁浅。
在李希楷的建议下,学校自19**年起,实行了学校(甲级)、院所系(乙级)、科室(丙级)三级管理体制。为了突出重点,有意压缩甲级课题,每年力争稳定在二十个左右,实行重点管理、重点保证。
对于有限的科研经费,李希楷又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比如对超额完成科研任务的,以课题费的百分之十作为奖励,完不成任务、又无充分理由的,则退回二分之一的课题费,并在两年之内不能再有甲级课题,以示惩罚;因故没能按时完成任务者,则退回三分之一经费。等等。
后来,李希楷又发现一个现象:有的科室拿到经费后并没有马上投入科研,而是长时间地闲置在那儿。有的科室已选好课
题却拿不到经费。这样下去,怎么能让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最好的效用呢?看来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在怎么办?只好想办法把闲置的经费拿出来,给急需的课题。可谁愿意把好不容易到手的经费拿出来呢?李希楷决定来一次打“富”济“贫”。尽管她知道这又是一个得罪人的事,但为了工作她顾不了那么多了。
这天,她首先来到微生物教研室,找到了张教授。她事先了解到,张教授拿到经费后,一直没有开展研究。她想先作个调查,看原因何在。张教授是李希楷姐姐的同学,李希楷还是小姑娘时就认识她了。后来她们成为了华中医学院的校友,毕业后又同在三医大工作,还是邻居。李希楷之所以从张教授
开始,是想让自己先闯过人情关。
李希楷亲切地和张教授打了招呼,在简单的寒暄之后,她就问起了张教授的科研情况。张教授坦率地说,我申请的科研经费到手已一年多了,但至今尚未开始进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