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 §说说夹坝

§说说夹坝

该说说瞻对的夹坝了。

大家应该没有忘记,这场战事,就是因为瞻对这个地方的夹坝而起。

在我的少年时代,家乡有喜欢显示英雄气概的男子会在腰带斜插长刀一把,牛皮做鞘,刀出鞘,宽三四寸,长二三尺,寒光闪闪,刃口锋利。在我家乡方言中,此刀就被称为夹坝。

后来,读藏地史料渐多,知道夹坝在康巴语中原是强盗。我出生的山村在一处深沟之口,往深沟里去十来里,有一片黑森林,传闻过去便是夹坝出没,劫掠过往行商之处。我成长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越雪山的公路早已通车,驿道早已荒芜,行商绝迹。上中学时,学校旁边就是一个军营,学校作息,都听隔壁的军号。这样的时代,夹坝自然失去生存土壤,空留下一种刀名了。后来,穿着风气也日渐变化,家乡的男人们大都换下宽袍大袖的藏装,改成短打,那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刀也从生活中渐渐隐去了。写这书时,中间回乡探亲,问了好几家亲戚,都说不知什么时候,家里就没有这样的刀了。

只是读川藏史料,夹坝这个词,还会在字里行间频频闪现。

比如手中有《西藏纪游》一种。作者周蔼联,上海金山县人。乾隆五十六年,清朝派福康安率大军远征西藏,驱除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时任四川总督的孙士毅驻打箭炉、察木多(今西藏昌都)督运粮饷,负责后勤保障。周蔼联为孙士毅的幕僚,战事进行的两年间,多次往返川藏驿道,军务之外,所见所闻,写成《西藏纪游》一书。其中就说到,“三岩巴部落与江卡、察木多相近,牛羊为业,水草为生……时有夹坝出掠”

。又说,“附近里塘之三瞻对,习尚相同”。并在书中自己加注,说,“夹坝,劫盗也”。

有一年到康定,即以前的打箭炉,当地文化局办有一份文史杂志《康巴文苑》,里面总有当地文化人考究当地史实风俗的文章。那回,因雨,也因公路塌方,前进不得,便在旅馆翻看新出的《康巴文苑》,见到德格·札茨所写《康人游侠歌》,长我见识,知道夹坝一词在康巴语中本不具贬义,翻为汉语,可以叫作“游侠”,并有一种流传民间叫作《昌鲁》的民歌。这种民歌,专门歌颂夹坝,或者是夹坝自己的歌唱。

先抄录一首:

哎,人说世间有三种门,

第一种是进佛堂供佛爷,供佛门,

我游侠不进,不进这种门,

没供品他们不开门,他们不开门。

哎,这三种门的第二种门,

是官家的法力门,法力门,

我游侠不进,不进这扇门,

没有哈达他们不让进,他们不让进。

哎,这三种门的第三种门,

是美好歌舞欢快的门,

我游侠不进,不进这道门,

没有好酒人家不开门,不开门。

是的,这就是夹坝,这就是劫盗,这就是游侠。

劫盗,是世界对他们行为的看法;游侠,是他们对于自己生存方式的定义。

瞻对一地,山高水寒,林深路长,自然适合这样的“夹坝”来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