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七月,堂姐带我去昆明文化巷考察开店的地段。从文化巷过去有一条街叫青年路,马路旁边就是云南大学本部。
我看着路边青葱笔直的树木、飘香的咖啡馆,心想:“阿夜,如果当时你在这里上学该多好呀,学习之余的周末还能去咖啡馆点一杯卡布奇诺,看一本书,度过属于自己的午后时光。”
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哭,或许是觉得想象的场景太过美好。片刻间,我想起了大学老师对我说过:“阿夜,你那么喜欢写作,你去考中文系吧,对你以后的发展有帮助。”
一瞬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番场景:多年后,我拥有文学硕士学位,出版了一两本销量不错的书。工作之余,我穿梭于各个城市去采访那些有故事的女性,将她们的故事分享给千万
读者。
那个场景特别美好,它叫作未来。
想象的对立面是现实:我大学期间的学费使用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平时的生活费也是母亲东拼西凑来的,再就是自己写故事来挣取一些稿费。
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快点毕业,关于考研的梦想只好在心底妥善收藏,好好安放。
在最美的年华里,我始终追求着美好的生活,渴望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2
十七岁时,镇上的新华书店是我最喜欢的去处,看书是我高三生活中的唯一色彩。
我特别喜欢店里的工作人员,他们从来不会因为我不买书就冷眼相待,他们会温柔地提醒翻阅图书的青少年:请好好爱护你手里的书,不要弄脏,不要折角,不要随意拆开没有拆封的书。
虽然我只能看那些已经拆掉塑封的书,但当时的我已经很
满足了。
那时我不懂得怎么选书,却格外迷恋饶雪漫的作品,把《左耳》《沙漏》《离歌》看了好几遍,被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感动得双眼通红。
有个女同学向我推荐了《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还有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最后一颗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