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无疑是人生一大快事。它也像极了人生,预期比实际美好,过程比结果重要。其中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充满了好奇与满足,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疲惫与挫磨,充满了期望与现实的落差,甚至还有难以预料的意外和纠讼。
不管怎么说,很少会有人不喜爱旅游,尤其是在时间和条件允许或干脆就是公费旅游前提下,得着个到一个神秘或未曾涉足的地方去观光、游玩的机会,恐怕没有人会为之皱上一下眉头。且不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之大境,仅仅从满足审美和好奇心理,谁个会不乐意到哪儿去乐上一乐呢?何况它还休闲,还放松,还时尚,还探幽揽胜、调剂润滑我们枯燥而机械的人生哪!
所以,旅游事业便没遮没拦地、如火如荼般方兴未艾。所以,无论是煌煌都会还是偏远小镇,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幽幽古漠,到处飘拂起红红黄黄的小旗,到处攒动着昆虫般密集的游客。谁不知道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一个越来越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呢?哪个地方会不施出浑身解数来广为招揽呢?而且越古、越远、越穷、越僻的地方就越有号召力,因此也就越需要有人组织、有人引领或曰导游。
于是,绝大多数旅游者便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某某旅行团的一分子。绝大多数旅行团便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运转熟练的模式:某某线路双飞7日游,某某方向单飞、一卧或汽车8日游。至于住什么、吃如何,全陪还是半陪,还包括何等美妙而何等繁多的热门景点等等,都有详尽细致到小时的内容保证。总之,保证你在尽可能经济的时间和金钱付出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这样,自然而然地便让绝大多数旅游者心甘情愿地成了这一模式的套中人。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所指的,而且我也首先得承认,这种旅游方式之所以红火而越趋模式化,恰恰在于它符合大多数国人的一个基本出游心理——以尽可能少的金钱乃至时间的付出,逛(而非“赏”)尽可能多的景;看(而非“游”)尽可能多的地方;购尽可能多的便宜货;或拍尽可能多的足资供自我满足或向亲友炫耀的照片等等;以尽可能充分地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包括虚荣心)。总之,贪多、图便利(这一点也多么地与我们的人性相似呵),是这种模式化旅游得以风行的一个基本因子。比如出国游,早年我曾经参加过11天游四个国家的一个团,回来后大呼吃它不消。不料近年竟已有7天5国、9天8国这样“一日看尽长安花”式的线路出现,真不知道那些团员们是如何消受这赛马式的旅游的!
人们在这里分明进入了一个误区:似乎旅游和捞世界就是同义语,多就是好,满就是乐。至于疲乏、劳累则完全是应有之义。实际上,正如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与少、满与亏在人生中从来就是相对的。上述那种“多”和“满”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满足而实质的亏欠。匆匆掠过十个地方,何如细细品味一个地方其内容来得丰富?何况你跑得再快再“多”,也决不可能穷尽这世界万分之一的美景。而品味而不是“看”某一个景点的实际内容,是远远多于那种方式的。更主要的是,这种模式化的旅游,尽管确有种种便利和益处,如安全的相对保障,食住行的不劳费神,经济与实惠等等,但它的最大弊端也就因此而生,即其太过整齐规范,乃至箝制了不同审美需求的空间,影响了个性的发挥。尤其是像我这号顶不习惯任何束缚,且以享受和休闲而非实惠为第一目的的游客,要适应这种节奏和模式,实在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这么说,我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了。即我不喜欢甚至可说越来越讨厌这种模式化的走马看花、疲于奔命、自我折腾甚至可谓劳命伤财式的所谓旅游。
但是,我又常因职业便利而得着相当多的这类机会,又常因抗拒不了某些未曾到过的美丽风光的引诱(归根结底也还因为这些机会不需要我自己掏一个子儿),而多少有些悻悻然地加入过多个这样的团体而又多次饱尝失望与怨恚的滋味。放弃习惯的生活节奏倒是理所当然,但几乎完全失却自主,机械而被动地成为那些随着导游的小旗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海的一分子,则实在让我难以习惯。何况,一会儿长驱城东到某个定点商店购物,一会儿马不停蹄赶往城西某个定点饭店吃饭,然后又披星戴月地赶回城北入宿的意趣何在?至于一窝蜂地在人头哄哄的所谓景点匆匆拍照,一窝蜂地如厕(而那厕所往往又在某商城的最里头),一窝蜂地抢那些冷而又少的饭食(边上又往往会有些什么大师在拍卖字画或祖传秘方);每天晚上累得两腿酸软,大早起来又头晕眼花的趣味又何在?
许多时候我不禁会问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旅游吗?这就是所谓的休闲,所谓的观光和调剂生活吗?
变化还是有的,那就是随着经验的丰富,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应对的办法,在有限的模式中寻求到一些颇合自己个性的应对办法。我常常成为某个羊群中一只惯于溜号的不合作者,甚至还常会依据自己口味偷吃几口路边鲜草的刁羊。虽然这实际也只是戴着镣铐跳舞,毕竟给自己带来了些许放松和几分新鲜感或曰独有的满足。总之,我常常从观念到行为,成为旅游团的一个不合作者。
不,我并不会对团队的整体安排如线路、景点、节奏、食宿及交通工具等安排提出任何改变建议或怨言。虽然早先我曾是这样的一个不合作分子。但我很快意识到这是得不到任何结果的,旅行社自有其理由及利益考虑,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团员不仅不会赞赏你的异见,还会对你的不合作赏以白眼。而实际上旅行社的这
一系列安排正是针对他们的主流意愿而作出的,本质上是迎合了他们的意愿的。比如凌晨五点就起床,以便来得及“看”到更多据说是极有文化含量的著名景点这一点,原本就是出游前事先约定好了的。为的当然是尽可能地“多”。我毕竟还算得上个聪明人,懂得众怒难犯的道理。我后来的应对办法就是突然在最繁忙最劳累的这一天“生病了”,或者谎称去过了而万分抱歉地与团队小别一天。这样,导游不会有意见,大多数团员也不会有意见。因为这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于是,在团队摸黑冲剌梵净山顶峰的时候,我独自在宾馆的黑甜乡里呼呼大睡以稍解前几天的疲劳;在团队冒着刺骨的冷风踏上洱海的游船时,我自个儿在大理街头、小巷悠悠地闲逛,品味着风味小吃。甚至出国游也如此,许多人觉得眼睛不够用,交通不够快,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的城市来不及看,我却依然故我,放弃了需付出来回七八个小时乘车时间的罗马到佛罗伦萨一日游,独自在日程上只排了一天的罗马街头又晃荡了一天。许多人觉得我不可思议。这么著名的佛罗伦萨,也许下辈子也不再有机会亲眼一见了。焉能因为劳累或行程仓促而轻言放弃?我则不这么看。佛罗伦萨固然著名,罗马也不逊色。何况还有威尼斯、都灵等大批本不在计划内的名城,我们下八辈子同样也许无缘一顾。正如罗马一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景点也决不是一天或一趟看得完的。正所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与其疲于奔命地将两个城市都草草一掠,拍一堆委顿地站在某些标志物下的垃圾照片,何如悠哉游哉地将罗马的真面目领略得更细一些?
事实也正是如此,我独自逗留罗马那一天的实际感受,远比日程中安排的罗马游来得充实而有趣。美美睡了个懒觉后,我挎着相机独自逛了半天街。传闻中或旅游团必到的景点一概不去,专拣那些最能体现当地风俗民情的偏街陋巷悠悠闲逛,以充分满足我个人的喜好。见到中意的背景,便请路人帮忙拍一张。我第一个请的是个舶在站旁候客的的士司机。我请他就在车内随便拍一下,他却非出来不可,还一丝不苟地将相机横来竖去反复取景,以至一个本该属他的客人上了别人的车,倒让我老大不过意。在一个街头酒吧,我想以一伙快活地喝啤酒的老人为背景,那帮忙照相的顺手拉我在他位子上坐下;有人塞给我杯酒作样子,拉手风琴助兴的酒保则特意绕到我肩后……有个瘦高个明白我的意思后,脸竟涨得通红,横看竖对照完后,连连比划着不停示歉,大约是拍不好请多包涵吧。另一个大肚汉拍完后则直拍肚子,向自己大竖拇指,显然是自夸技术高超。
显然,我的不合作根本还是源于我的某种个性。在家我爱独处,出门则不喜凑热闹,尤其不喜欢人为的或热门的景点及“计划”。许多景点本身并不坏,比如某些人山人海的寺庙。还有那些虽然古风十足但明显是修葺一新的“老街”。然而一看到相机取景框内尽是人头,我就大倒胃口。于是,在丽江时,我就悄悄溜出满是店铺的四方城,独自攀上导游未置一词的望古塔,尽情远眺真正的丽江古城,沿途还摄取了许多宁静而原生态的、极少游人和店铺败坏的民居风情。
我的这种不合作自然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比如购物。即使在家,我也天性不喜逛街进店,到了外地则更不愿将时间虚耗在那些大同小异的店铺里。何况以我的经验或偏见而言,任何地方的车站、码头、景点等与游人密切关联地的商品或服务,都是令人可疑或假冒伪劣的大本营。我从来不愿在这类地方买或吃任何东西。但对于旅行团的进店安排我倒有所理解,毕竟这涉及他们的经济利益。所以我从不置可否。何况你总得带点儿风物土产回家交待亲友。所以那些计划中的进店或所谓泡脚之类项目我一般都规规矩矩地参加。并且也多少买些所谓的灵丹妙药或茶叶之类。这类东西回来后大多不是送人就是往哪一扔,因为实践早已告诉我,它们的实际效用往往与推销者的美言大相径庭。我之所以掏些个小钱,权当是付小费,作为对那些煞费苦心推销者的小小回报,毕竟我也借此机会得着个休息喝茶的机会。但对于那些金银玉器店之类,我是从不领情也决不掏一个子儿的。那些地方的东西涉及多方利益,货真价实的概率实在太低。当一个玉饰的价格可以从开价800元最终却以80元甚至更低价格成交时,它还是可信或有价值的吗?如果不可信,何苦千里迢迢来这里,且在这种情形下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