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 §第七章 阖庐五战(公元前515年—前505年)

§第七章 阖庐五战(公元前515年—前505年)

我们所能看见的太阳,两千五百年前,它也照耀着吴国大地,田野里,撒满了金钱豹子光灿灿的斑点,那是古代的阳光。庄稼通过光合作用,为我们的先人生长活命的粮食。最早的吴国人“刀耕火种”,砍掉杂木树林,放火烧掉荆棘杂草,然后把种子塞到地里去,没有施肥,也没有浇灌,偶尔锄锄草而已,等待一年一次的老天爷的赏赐。后来,“火耕水耨”发明了,田间的稻秆杂草被放火烧掉,当作灰肥,而锄断的杂草,灌水沤腐,也作肥。公元前6世纪,我们已经开始懂得施肥了。

不但有施肥,吴国、楚国的牛也开始学会拉犁了。“蹊田夺牛”的成语,反映了楚国有牛耕技术。楚大夫伯州犁的名字,也说明了“犁”是时髦物件(就像给孩子取名“李卫星”,标志着长征运载火箭的上天)。

伯州犁名字虽然有时髦的“犁”,但恐怕他从来没机会摸过。所谓劳力者治于人,伯州犁是个劳心者,从祖上传下聪明的基因。他爸爸伯宗是晋国人,因为聪明而好直言,被“三郤”嫉妒,遭谮而死。伯州犁被迫逃到长江中游的楚国,曾帮助楚共王在巢车下观察敌情,又在楚灵王夺位期间,站错了队,被楚灵王当绊脚石杀掉。

伯州犁罹难后,儿子伯郤宛也未得善终。

在今年,公元前515年春天,吴王阖庐派出俩弟弟掩余、烛庸带军趁着楚平王新丧,楚昭王年少刚即位,就进攻楚国东部的潜邑,楚国令尹囊瓦等人率领五路大军前去救援,伯郤宛也率了其中一路。五路大军把掩余、烛庸围困了起来。吴军被绝了归路,白云望断,等待救兵,等来的只是国内的噩耗,公子光刺杀了大王吴王僚,自立为王(吴王阖庐)了。

吴军军心涣散,随时要崩盘。统领五路军中一路的伯郤宛为人仁义,就对其他四军统帅说:“现在吴国出了内乱,国王被杀,趁着人家有内乱,打人家,不祥!不如放了他们,咱们回去吧。”

于是五路军听伯郤宛的,解围而退。吴王僚俩弟弟掩余、烛庸,方才得脱,但是也不敢回国了,分别奔到徐国和钟吾国去做政治避难。

伯郤宛回国后,到了四月,就倒霉了。伯郤宛为人“直而和”,深得楚国人的敬仰和我国古代第一号奸臣费无极的忌恨。于是,费无极就撺掇令尹囊瓦和伯郤宛吃饭。

他先对令尹囊瓦说:“伯大夫明天想请您喝酒!”

囊瓦说:“好,我去,我最爱喝酒。”

费无极于是又对伯郤宛说:“令尹明天想来你家喝酒啊,您可得接待好了啊。”

伯郤宛有点儿惊讶,说:“我是个贱人啊(官职左尹,也不算太低),辱令尹到我家来吃饭,那我怎么准备和招待为好啊?”

费无极说:“您趁机应该送令尹点礼物啊。令尹对玉帛都没什么讲究,见得多了,他啊,就是喜欢研究甲胄兵器,越精良他越收藏,越喜欢。您不如送他些上好的甲胄,弄几套,预备着,他来了,一进门,您就送给他。”

伯郤宛于是傻乎乎地答应了。当即翻出全套甲胄、兵器,挑出上好的五副,放在门口,院门内侧,等着明天令尹来给他收尸。(费无极其小人的心机,和它相比,大海的波涛都嫌浅。)

次日清晨,费无极又急慌慌地来找令尹囊瓦:“不好了,差点儿把您害了。伯郤宛在门口布置了甲士,将对您不利啊!您千万别去了!都怪我啊。”

囊瓦一惊:“我跟他也没什么仇啊,干吗害我?”

费无极说:“刚刚,咱们五路大军在潜邑堵住了吴国人,就要得志,可是伯郤宛收了吴人的贿赂,却退了回来。他自己退,还误导其他四军,说什么:‘趁着吴国内乱打吴国人,不祥。’于是大家都退了。其实,吴国也是趁着我们内丧来打啊,我们趁他们内乱去打它,有什么不可啊!这伯郤宛肯定是收了吴人好处,方才这样。现在看样子又要谋害作为国家*****的您呢!”

囊瓦有点儿生气,半信半疑,就派人去伯郤宛家查看。结果到了一看,哇噻,真要造反啊,院墙内甲光闪烁,杀气腾腾,“鸿门宴”啊!使者吓得抱头逃窜,回来就向令尹报告。

这是证据确凿了。令尹囊瓦大怒,命令:攻杀伯郤宛家,烧为平地。

楚将带着人就杀去了,命令开烧。国人都不响应,有人攥了一把草、一束禾秆放在老伯家门口,立刻被热爱伯郤宛的群众抢走。

将官急了,强制执行命令,士兵们杀光了老伯家上下,以及异姓朋党,伯郤宛伏剑自杀。伯郤宛的侄子伯嚭侥幸脱逃,撒腿一千五百里,跑到东边吴国去了。

吴国的伍子胥一听说伯嚭的故事,跟自己老伍家一样,都是被费无极给害得灭了门。伍子胥赶紧接见这位满怀深仇大恨的青年。在盛大的宫宴上,伍子胥把伯嚭推荐给春秋第七大蜥蜴,吴王阖庐。

吴王阖庐这时候刚刚从公子光摇身变来,主宰吴国,下面正缺捧场的人,于是他诚恳地说:

“寡人的国家老偏僻的。听讲侬阿爸被谗害,在楚国死脱了。可怜侬,可怜侬。今朝侬不嫌寡人国家僻远,投奔来哉,有啥可以教给寡人的啦?”

伯嚭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我不过是楚之一介亡虏。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收留了穷厄亡命的子胥大夫,所以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万死不辞!”

阖庐听罢,颇为伤叹,当即任命伯嚭为大夫,跟伍子胥一起图谋**。(以前是虽楚有才,晋实用之,现在是虽楚有才,吴国用之了。)

吴国大夫被离,对伯嚭很不放心,告诫伍子胥说:“您以为伯嚭可信吗?”

伍子胥神色庄重:“我与伯嚭怨仇相同。‘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嘛。”

“可是我看伯嚭之为人,鹰视虎步,有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您对他得限制使用。”

“复仇男神”伍子胥本来是个聪明人,然而心中被翻腾的复仇火焰烧灼,对个人利益宠辱并不关心,知道伯嚭也是个聪明人,就留他在吴国效力。

伯嚭此时还是栖人檐下的外来户,资历没法跟伍子胥比,更谈不上争宠夺利。俩人朝夕训练吴师,配合倒也默契。

在后来的“五战入郢”的战役中,伯嚭配合伍子胥与孙武,是吴军第三号人物,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与有功焉。

没过半年,“正直人的克星”费无极,在国人的怒讨声浪中,被令尹囊瓦传令杀掉(为了取悦于国人)。费无极全家屠灭,算是圆满无极了。

接下来,吴王阖庐召来伍子胥,问道:“伍大夫,接下来侬打算怎样?”

伍子胥说:“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阖庐说:“善。”

于是伍子胥象天法地,在苏州修筑“大城”(史称阖庐大城),周围四十七里,呈略不规则的梯形。城墙的护城坡经过铲削平整,铺上防雨冲刷的碎石。城墙夯层间设有夯窝,使夯层嵌接,城墙更加牢固。大城的外面又挖五十至一百五十米宽护城河,泻水畅通,可以避免“江海之害”。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城内也有一道护城河,连通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许多小河,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化城市。各设水陆城门八座(合计十六个城门),其中两个陆门——西门阊门和南门蛇门上建有巍峨的城楼。阊门“气通闾阖”;胥门“姑胥拥翠”;娄门“江海扬华”;盘门“龙蟠水陆”。其中,盘门是我国保存至今唯一的水陆古城门,二千五百多年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依然屹立。

下一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庐第二年,楚昭王第三年,晋国执政官韩起病死了,魏绛的儿子魏舒继任三军元帅兼执政官。魏舒从前在栾盈之难时,临阵背叛,导致栾盈落难,如今他成长为晋上卿了。

两年后,公元前512年,晋顷公也死去了(为政十三年)。儿子晋定公接班。魏舒做执政官不变。

吴国的看家部队,是步兵。按理说,步兵没什么了不起,一直是战车兵的影子,相当于象棋里的卒子,一拱一拱,像尺蠖一样慢,装备、素质、训练、兵源都没什么大讲究,有两条腿就行。

但随着战争残酷和剧烈程度的增加,步兵以其便于近身肉搏的极具杀伤力优势,越发受兵家注目。诸侯各国开始狠抓步兵建设,晋国魏舒就曾经在一次对狄的山地作战中,把战车兵临时下车改组成步兵,战败狄人。而在河渠密布、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的长江下流,吴王阖庐也创建了一支步兵独立大队,是由精选出的五百名力大无穷者和三千名飞毛腿组成,每次打仗都用在前锋,后来在攻郢战役中把楚国兵车追打得无处喘息。

能训练出这样一支著名步兵的是一位著名人物——兵圣孙武。

孙武的祖上也是阔气过的,是陈国的贵族,在****中失败,跑到齐桓公那里避难,当了工正,就是“科协”主任,兼管占卜。有一次齐桓公与臣子喝酒,喝到天黑,让陈工正点上蜡烛,陈工正说:“我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点。”意思是夜里喝酒容易乱了礼,乃至发生不测。齐桓公赞赏地罢了酒。

陈工正的后代在齐国越混越牛(甚至最后夺了齐国君位),孙武就是陈氏之一脉,在十几岁时,其祖父因伐莒有功而封得封邑,赐姓孙。少年时代,孙武风华正茂,齐国发生崔杼、庆封之乱,嘴上刚长出小仁丹胡子的孙武一家也被卷进去了,逃亡到吴国。孙武跋涉一千两百里,到苏州市郊买了一块稻子地,每天抱着罐子浇水,同时观察蚂蚁打仗,思索晚上的兵书创作。

孙武虽然没打过仗,但他的爹爹爷爷都是齐国善于作战的大夫,因此对于打仗也听说过一二,据说他还长于击剑,最难得的是他善于写文章,笔头子好。

孙武从箱子底翻出姜子牙的《军政》《军志》《司马兵法》,结合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商汤与夏桀的鸣条之战、周武王与殷纣的牧野之战、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等古今战例,把战例经验上升到战略高度(历史上第一人)写他的十三篇。

静以修身,简以养德的孙武在苏州郊外刻苦地实现着自己光明的事业:思考、进步、革命、耕垦、带剑封侯或是著书立说。

暮色四合了,安宁的村子里点缀着淡黄的光,平静如梦的青石道上,偶尔有迟归的人,顶着青笠,匆匆而过……雨耐心得很,屋椽上滴答滴答作响。孙武拿起毛笔,在竹简上写下了“道、天、地、将、法”五个字(开宗明义,提出战争五要素。美军海湾战争时期军官必备的《Sun Zi,the Art of War》,把这五要素翻译为:moral,weather,terraln,ander anddoe)。

孙武接着写道:将者的素质就是——wisdom,credibility,benevolence,d discipline(智、信、仁、勇、严)。对敌人要有智慧,对下属要有信用,对士卒要仁爱,作战要勇敢,用法要严格,基本上现在的企业家也是要如此。

孙武接着又写:If one know the plad time of theing battle, his troop  march a thousand li,and fight onthe field.(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这是讲战前该准备的事情。)

The good fighters put themselves beyond the possibilityof defeat, and then wait for an opportunity of defeating theenemy.(“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找敌人致命弱点出击。有点儿意思。)

To subdue the enemy without fighting is the supremeexcellence.(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哇塞,意思更大了。)

孙武喜得急忙搓手,“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为了凑字数,孙武继续写道:“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就是孙武的先胜、全胜思想,用现代话说,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武看到战争的残酷性,认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Thus, the best poli war is to attack the enemy's strategy, the sed best way is to disrupt his alliahrough diplomatic means. The  best method is to attaemy in the field. The worst policy is to attack walled city。[注释1]

隐隐的有苏州人软语**在说梦话,夜来人声模糊。

接下来是战争主动权的问题,孙武写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人”,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孙武想了想,一是“任势”,二是“奇正”,三是“诡道”。

“势”指的是战略形势的走向和潜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把势像弓弩一样构建起来,因势而发,短距离触发之,就能像喷薄的水冲起巨石。这就意味着战前的谋划、外交、结盟、军事布势,更加重要。西方人喜欢着眼于正面交锋的英雄主义冲杀,东方人则强调事前的“任势”。Thus the energy(势)developed by good fighting men is as the momentum of a round stone rolled down a mountain thousands of feet i(善战之人就像转动石头于千仞之岗,砸下来势如破竹)。

具体打起来时,就要有“奇正”。孙武根据城濮之战、崤之战等用诈而制胜的知名战例,总结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伟大思想。堂堂正正的正规战固然必不可少,但出奇手段起到制胜的关键作用。“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奇”的特点是因敌变化,无穷无尽,高超灵活。任势和战斗时的“正合奇胜”,是孙武的巨大创见和核心精华,也构成了中国人战争重谋划不重拼杀的特色。这两点同时也可以用于商业竞争领域。

接下来是“诡道”:All warfare is based oion(兵者,诡道也)。孙武为自己破天荒的观点兴奋不已。“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隐藏自己的企图,制造敌人的错觉,从而attack where they are not prepared(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终于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传,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翻译成现代话:使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

接着“用间”“火攻”这些贵族正规战所不齿的损招也出来了。利用敌人的老乡、军官做卧底,派双重间谍散布假情报,就是“用间”。

“火攻”,则敌人的军需辎重,仓库粮道,都是孙子要烧的对象。孙武还提醒大家,放完火,不要从下风发起攻击,免得烧了自己。

“诡道”具体就是“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兵不厌诈,这是对传统正规战的一场革命。礼崩乐坏了嘛,孙武彻底否定作战以礼,而创造性地把“兵以诈立”列入军事典籍。所以孙武不够贵族化,而是布衣功利业绩导向。

孙子最后说:You wish to fight,you must t the costfirst。曹操为此做注解:“从国内运送二十钟粮食到前线,最后只能有一钟抵达,因此,从敌国征集一钟粮,我国就可以少支出二十钟。”战争的成本相当巨大,劳民伤财,所以“兵贵胜,不贵久”,时间打久了,给养消耗不起,所以孙子要速战速决。(到了战国时期,运输水平提高,孙膑因此扬弃了孙子“兵贵神速”的主张,支持打旷日持久的围城战,一围就是一两年。)

惬意之极的孙武打个哈欠,看看这个传世兵典写了大半,丢下毛笔,次日清晨起个绝早出门。扑面而来空气中荡漾着春意,星星点点的花骨朵儿,禁不住一夜细雨的引逗,将一丝一缕的粉黄,糅入深深浅浅的碧绿中。这接踵而来的一天孙武将无比珍惜,当他正要大发感慨的时候,一个白胡子的年轻人,出现在他家的篱笆门外。

伍子胥前来造访的时候,兵家奇才孙武正在庭前清晨看花开花落。农家平静生活被声似巨钟的伍子胥大哥打破了:“先生,Mv name is Wu Zixu, and I am here on behalf of……算了我还是说中文吧,我是伍子胥,我是来请先生出山的,先生千万不要推辞。先生善为兵法,妙手著作,我一天之内曾经七次向吴王推荐您。吴王闻一善若惊,得一策若赏,立刻请您出山,未来前程无限。跟我走吧,以您的高才,取吴国富贵如拾草芥。”

“我孙武隐居偏僻,意旷神闲,仰俯随意,乐得无事,家有两室一厅,有暖气(夏天),早起打开鸡窝门,悠然抬头可见南山,富贵于我何加焉?”

“可是,您不出山,如何周济天下苍生?我的仇又如何得报啊!”

“咦,这位白胡子年轻人,我出不出山跟你报不报仇有何关系!”

“我伍子胥跟楚国有血仇宿恨,国人尽知,吴王意欲替我伐楚,以报家仇。所以我特请先生出山,助我伐楚。先生别忘了铁肩担道义啊。我……”

于是二十岁出头的孙武驮了兵书,跟着伍子胥大哥跑到苏州碰运气。五千九百字真言,立意新奇、论说精辟,令人耳目一新。吴王阖庐逐篇拜读孙武的十三篇,不知不觉赞叹出声。但是,这就像现代企业招聘一样,光看简历和推荐信还不够,面试也是一关,面试之不足,还要搞出个“情景测试”,让你实际演习一把。于是阖庐派出宫中美女三百人,交由孙武指挥,搞搞情景测试。

三百苏州美女皆披甲,顶盔。(甲是皮的,比较轻,盔有的是皮的,有的却是青铜的——脑袋值钱啊。沉甸甸像顶着个西瓜,小姐们又好气又好笑。)孙武把这些操剑持盾的女兵分成两队,派吴王爱姬两人做队长,命她们持戟。孙武下令说:“小姐们,请安静一下,请——。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左右手吗?”

小姐们回答:“知道。会绣花的手是右手。”

“好。向前,就是朝着心的方向走;向左,就是朝着左手的方向走;向右,就是朝着右手的方向走;向后,就是朝着后背方向退。都要随我的鼓声。”

“好地哇!——嘻嘻,哈哈。”

“现在练耳目。战场广阔,既不可能听见将帅的声音,也不可能看到书面的命令,每个队伍、每个战士都只能听金鼓的声音,看指挥旗的招动,相应而动。(现代海军作战还在看旗语哩)。倘若鼓声不停,前面就是有水有火,也得往里边跳,若是鸣钲,前面就是有金山银山,也都给我回来。总之一句话,大家共用一双眼睛,一双耳朵,一个心。听到了吗?”

“是!——元帅爷!”

孙武宣布:“击鼓,向右——”

不知是击鼓官可笑,还是孙武可笑,还是吃错了什么药,众宫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嘻嘻哈哈爆笑起来,纷纷抛了兵器捂肚子。

孙武说:“约束不明,号令不熟,是我将帅的罪过。”于是三令五申,把规定重述明白(“三令五申”成语出处)。

“大家注意了,一声鼓响,振作兵器;二声鼓响,鼓噪前进;三声鼓响,列成战形。好!擂鼓——向左!”鼓一响,小姐们又嘻嘻哈哈大笑来。孙武把旗子一撇,喝叫:“把左右队长拉出去斩了!”

这一喝把全场人都镇住了。宫女们大气不敢喘,击鼓官也忘了击鼓了。吴王阖庐在高台上看见孙武去抓两个爱姬,大吃一惊,赶紧派人飞跑下去,传:“寡人已经晓得侬善于用兵了,好了,排练可以结束了。寡人没了这两个妃子,食不甘味,夜不安寝,千万给我留下。”

孙武回话:“我既受命为将,将在军,君虽有令,臣不受之。传令——斩!”

两个美女浑身打颤,面无血色,被按在砧板上,看见铿锵有力的大斧对准了她们美丽的脑袋,赶紧拼着命叫唤。阖庐腾地站起来,没等跑下去,武士们已经拎着美女人头,走着示众了。Goodbey,State Wu's rose(再见,吴国的玫瑰)!

刚刚捧腹大笑的小姐们再不觉得打仗是那么新奇、好玩了,很多年以后她们回想这个血腥场面的时候依旧小便失禁。

孙武重新任命了队长,宫女们捏着武器,听着鼓声,进退、回旋

、起跪,中规中矩,一点儿错的没有,两队寂然,回头的都不敢有。

孙武派人报告吴王:“队伍已经训练齐肃,大王可以下来看看,任凭大王怎么用它,赴汤蹈火也都可以!”

大王灰头丧气,脸色铁青:“将军还是回花果山去吧,阿拉是用不了将军这样的大贤的。”

孙武抱拳:“原来大王徒好其言而不用其实。”

伍子胥赶紧上来劝:“大王,兵法云,‘杀贵大’,要杀就杀领头的。孙武亦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人家把战争的危害性说得清清楚楚,死人是常有的事。大王虔心思士,招揽人才,要没有孙武这样的大将,谁能向西越千里而战,辅佐您兴兵以霸天下呢?”

阖庐一听称霸,立刻像服用兴奋剂似的蓬勃起来,遂拜孙武为将。

这年是阖庐第四年(公元前512年),同年晋顷公死了,儿子晋定公即位。这年秋天八月,吴王阖庐派伍子胥与孙武一起,进攻江苏中北部泗阳的徐国和江苏北部宿迁的钟吾国,目的有二,一是吴王僚的俩弟弟掩余、烛庸分别逃在这二国,需要惩治,二是这是两国吴人从长江沿岸的苏州北上到淮河的通路,攻破这二国,则可以开辟从淮河西进楚国北部的新进攻通道。

于是孙武初出茅庐,牛刀小试,与伍子胥一起,攻破钟吾国,抓了钟吾国君,又移兵略向西,攻灭徐国。徐国本是东夷强国,一直依偎在吴楚之间,至此消亡。吴王阖庐见状喜不自胜,看来招对人了,赶紧命令吴军从淮河****,千里克郢。

孙武以为不可:“楚国是大国。我军人马疲劳,民众劳顿,暂且等待时机为好。”这是孙武的慎战思想,打仗要比量敌我实力,不能硬拼。

于是暂不伐楚,伍子胥又提议:“楚国执政者多,并且乖戾不合,打仗的时候,都不愿独自承担责任,所以出军都是一起去,以免败了独自承担责任。我们可以三分吴军,一军出动,楚国诸卿诸军来迎,当即退回,然后再出一军,楚军又全来。这样把它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不出几次,楚军必然疲于道路,待其疲顿不堪,我们再三军合力远攻楚国,就能大胜。”

于是按照伍子胥的建议,吴**队分成三师,下一年,阖庐五年,晋定公二年,楚昭王六年,公元前511年秋天,吴军一军出动,侵入楚国东境的夷、潜、六三邑。楚沈尹戌率兵来救,吴军退去,又围攻楚的弦县(原弦国),楚以左司马、右司马率兵救弦,吴又退去。

两年后,公元前509年,晋国执政官魏舒猝死,范鞅继任执政官。范鞅是从前(范宣子范匄)的儿子,曾经入虎穴抓过魏舒。

下一年,公元前508年,吴又进军楚国桐城,楚令尹囊瓦率兵来迎,被吴军战败于豫章。下一年,吴军又出。于是吴国年年骚扰楚国,楚军疲于道路。楚之四郊多垒,烽火连天,盗贼横行,民无所归。

再下一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发动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总攻击,长驱深入楚境千多里,节节克敌,五战及郢,破袭郢都(详情报道,请见下节)。

孙武子以三万精兵击败楚国大军二十万,横行楚国,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从此,我国最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公元前6世纪的兵圣孙武子,大名垂宇宙、书篇显诸侯!即便英国毛子“蒙哥马利”,也号召大家学习孙子十三篇呢。

楚平王和秦国美女生下的儿子七岁那年即位是为楚昭王。可怜的小家伙儿从即位起,“无岁不有吴师”,饱受骚扰,好在他的监护人叔叔子西、子期,没有野心,尽力辅佐。

小孩楚昭王还在发育求知阶段,忙着向“观射父”老师学习十万个为什么,祭祀为什么用牲畜啊,为什么大王和臣子用的牲畜不同啊,冬祭秋祭的牲畜,犄角为什么不一样啊,豢养多长时间啊。

楚昭王八年(吴国疲楚骚扰的第三年),河南新蔡地区的蔡国***(蔡昭侯)来觐见,献给虚岁十五的楚昭王以一件美丽的狐裘和一串高级佩玉(挂在裙幅外边的,上嵌珍珠彩瑙,金银雕镂)。蔡昭侯自己也穿了同样华贵的狐裘和玉佩,跟楚昭王他小人家宴饮交结,珠鸣玉响,羡煞了旁边的看客。[注释2]

旁边贪婪成性的楚令尹囊瓦(就是在费无极怂恿下,杀死贤人伯郤宛的),真想把宝贝狐裘攥在手里,日日对看,摸索不厌,半夜睡觉也穿着。于是他找到老蔡,索要老蔡身上的狐狸皮。老蔡说:这算不算政府公务人员利用职权索贿?我看算。我能助长贪污腐败吗,不能。

囊瓦恼羞成怒,把蔡昭侯软禁起来,不许归国,一关就是三年。老蔡一样也是要财不要命的人,宁肯坐牢也不交出狐狸皮。

(好的皮裘价值不菲,李白所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不光狐狸,水貂、紫貂,黄鼠狼也都可以做皮裘。其他如水獭、旱獭、毛丝鼠、猸子、银鼠、飞鼠、竹鼠、树鼠、獾,这些啮齿类小动物,生来都是为了被人类剥皮的。貉子皮、猞猁皮,也不错。绵羊皮、山羊皮、狗皮、狼皮,就等而下之了,但是此类动物的幼仔制皮,叫“胎毛皮”,也还好。

周朝专门有负责制皮裘的“裘官”,置办宫廷衣服,以官职为姓,形成了裘姓。裘姓子孙中有名的,如裘千仞。)

楚国宇下的另一个小尾巴唐国的唐侯,从湖北随县附近的国都出发,驾着两匹号称“肃爽”的宝马,也来觐见楚昭王(“肃爽”其实是白颈大雁的名字,以象征宝马的俊逸神速)。老贪囊瓦同样伸手要马。唐侯不同意,也被扣押,跟隔壁的老蔡一样,一关也是三年。

到了楚昭王虚岁十七的时候,唐国人实在过不惯没有国君的日子了。他们偷出老唐的宝马,献给囊瓦,才把老唐赎回来。

蔡国人也仿效唐人办法,反复向蔡昭侯要求,老蔡才很不情愿地拿出那串玉佩,喂给了囊瓦(但狐狸皮还是不给),这才把自己赎了出来。老蔡穿着自己敝旧了的狐狸袍子,渡汉水时,把一块璧玉投入水中,立誓报仇。然后带着儿子和执政卿的儿子,跑到晋国老大哥里,留下这两个儿子做人质,请晋兵伐楚。

晋国现在是晋平公的重孙子,重耳的七世孙——晋定公主政(晋平公到晋昭公到晋顷公到晋定公)。说是主政,其实是当“撒手掌柜的”,**都是六卿掌握。晋六卿响应蔡国邀请,于是次年(公元前506年春天),召集了十六国诸侯,集合于召陵(齐桓公战斗过的地方),预备联兵伐楚。

晋六卿派系林立,目前执政官范鞅(范宣子的儿子,接替魏舒两年了)和中行氏是穿一条裤腿的,其他都是各自有裤腿,明争暗斗,互相携贰。

中行氏掌门人中行寅(中行偃的孙子)不学好,也去找蔡昭侯,向他索赂。蔡昭侯照旧不给。中行寅当即找跟自己穿一条裤腿的执政卿范鞅,说:“我们替蔡国人出面打仗,老蔡总应慰问我们一下,可是这个铁公鸡一毛不拔。”

“那当然,老楚把他关了三年,他还要财不要命,死活不交出狐狸袍子呢。”

于是范鞅去找晋定公说:“现在中山国(鲜虞种的狄人)一直不服我们,我们深入南方一趟,损害不了楚国,只是把从前弭兵大会的和平协议给破坏了,还丢了中山,何必呢?”

于是,十六国诸侯盟誓完毕,晋国以要忙活中山的事为借口,暂时不出兵楚国了。说完,撤兵而去。其他各家诸侯也纷纷走散。召陵之会只剩下一片餐盒垃圾狼藉满地,好像很多人在这里野餐过似的。晋国就此失去诸侯之心,未来等待它的是五六年之后,就霸权瓦解,下面的诸侯都叛了晋,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蔡昭侯看见晋国五脏六腑不协,诸卿务私而不顾国,对外根本是个花架子,只好悻悻回国。

吴王阖庐最近五年一直在分兵轮番骚扰楚国,这时就和伍子胥、孙武商议是否可以大规模出兵了。

孙武说:上兵伐谋,我们一直等待就是为了组织国际联合。蔡、唐两国虽然兵力无足挂齿,但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前,我们从长江下游,攻击长江中游的楚国,都是从东侧攻打楚国,以安徽为主战场。安徽有楚兵盛兵把守,我们攻击而来,即使撕破它一个口子,也很快被楚人堵上。连年纠缠不休、徒事消耗。我建议修改战略,改从北方进攻楚国。楚国北方边境长年与晋国息兵,防御力量日益薄弱。其北部的蔡、唐两国如今跟楚国有了裂痕,如果使蔡、唐投奔咱们,则楚国北方门户洞开。从守备薄弱的楚北部实施迂回奔袭,攻击楚国,避实就虚,就能南下直捣楚国腹地。

于是阖庐派伍子胥、伯嚭出使蔡国和唐国,在这两个来自文明大国楚国的“文明人”的游说下,蔡昭侯和唐侯当即都答应与吴结盟,共同南下对楚。

于是,同年(公元前506年)冬天,吴王阖庐、伍子胥、孙武、伯嚭督导三万余吴军,实行深远的战略迂回,向西兜大圈子,溯淮河西进一千五百里,绕到楚国东北部边境预定进攻地点,与等待在那里的蔡军汇合。

经孙武整训多年,面目一新的吴**队,乘坐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各类运输、战斗船只,泛淮河而上。

吴军乘船抵达蔡国境内后,基本来到淮河的源头——桐柏山北侧。虽然吴国是“不可一日废舟楫”的国家,但吴军却把战船和运输船只都停在岸边,改从陆路南下进攻。这是因为楚国东北部(湖北东北部)有桐柏山系与***系,左右两联,乘船在两大山系间的小河道绕来绕去,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调动其东部重兵,赴其北方补充防御。以步兵迅速穿插南下,可以令楚国措手不及。

于是,吴军以敏捷善跑的三千五百步兵为前锋,身穿轻甲,手执利剑,攻破大隧、冥阨、直辕三关险隘(在河南东南部与湖北东北部交接处的桐柏山系与***系左右之间的连接点上,该三关左右排列,号称“鄂北三关”,非常可惜,没有重兵把守),然后汇合右边随县地区的唐国开来的部队,向南下四百里,行动果敢迅速,直插楚国纵深。由于进攻方向选择正确,沿途楚军防御薄弱,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吴步兵团主力即****,抢在敌人调重兵来堵截之前,已深入楚国腹地,抵达汉水东岸的夏州地区。(汉水为南北流向,向南注入长江,将楚国北部领土一劈为左右两半儿。吴军一直在汉水右侧穿插南下,亦即桐柏山、***以南。)

楚国君臣突然听说有浪潮样的大量吴军凶猛涌现,赶紧调集主力,在汉水西侧集结,加紧设防。

夏州地区上空战云弥漫,吴楚两军在这里要展开知名的“柏举之战”。

楚军在汉水西岸,吴军在汉水东岸。以汉水为界相互对峙。

楚“左司马”沈尹戌,是个将才,他向昏聩的上司,大贪官令尹囊瓦建议:将军队分成两部行动,囊瓦率主力继续沿江防御,沈尹戌则率少量本部,向北摸到吴军后身,具体是吴军所通过的楚国北部桐柏山和***之间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以北,征发楚国在这一地区的县的军队(有申县、息县,再北是蔡国、陈国),以该军破坏二山(三关)北侧的淮河岸边停留的吴军舟船,然后向南,顺着吴军的来路,堵住吴军已通过的三关,以断吴军归路(来个闭门捉鸡,好狠!)。然后,囊瓦渡过汉水进攻吴军,沈尹戌自北方后面进攻吴军,给失去归路从而势必惊慌失措的吴军以歼灭性的打击。

如果此计划得到严格执行,不知道孙武如何应对。它正是针对吴国人舍舟就步,长驱深入,后路脆弱的缺陷而设计的。军人都喜进而恶退,前进时的士气取决于后退之路是否通畅。后路被断,军心必慌。

但是囊瓦随即变卦,当左司马沈尹戌按计划引兵东北去,囊瓦却听属下们胡诌。大夫武城黑首先开炮:“我们楚国比吴军阔气,是一色的皮革装备(真有钱啊!)。但是汉水两岸潮湿,呆滞一久,皮革变形长毛,好东西全糟蹋坏了,不如速战速决。”[注释3]

武城黑(这名字好!有个性,后来也上了戏台《长亭会》,是武生打扮)的这种只关注战术的小器意见,竟被吝啬鬼囊瓦所认同,舍不得宝贝皮革。

其实,皮革甲盾的外面都涂了漆,可以防潮防霉,不知道武城黑为什么还担忧。

其实速战正符合远道而来,给养困难的吴军的心愿。

大夫史皇也做了发言,这人满肚子小团体意识:“左司马的意见固然好,但是国人素来厌恶您而喜欢左司马,如果他毁了淮河吴船,又南下堵了三关,那就是他夺了头功。这样,您的令尹位置就更危险了,国人本来就不待见您。”

囊瓦听了,就不犹豫了,军事都得为政治服务嘛。于是放弃驻守汉水西岸,借助天堑遏制吴军,待沈尹戌断吴军后路后再决战的原计划,改命令楚军渡过汉水,去跟对岸的吴军硬碰硬,孤注一掷。

楚吴两军随即在东岸山区交战,从小别山向东北一直打到***,一百多里,楚军三战三败。令尹囊瓦完全气馁,干脆弃军要逃走,跑别的诸侯那儿去。史皇力劝说:“国家没事儿的时候,您死活揽政抢权当最大的官,遇上事儿了,您却跑了。这样跑到诸侯那里,谁愿意任用您这样的人啊。死战然后再放弃,大家就能原谅你了,别国也能接纳你接着当大官了。”

其实这时候囊瓦还不如跑呢,死战只会让楚军死人更多,但是为了他自己的履历能更好看,囊瓦决定死战一次,不行再跑。

于是,十一月十八号,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黄冈市麻城县东,再向东北就是湖北、河南、安徽交境的***系了)列阵决战。

吴王阖庐的弟弟夫概,一贯不服气(后来干脆造反),向阖庐建议:“囊瓦素来不仁,其部下因此没有死战之志,如果集中兵力先攻囊瓦本部,其部卒必大奔。然后全军继之,必克楚全军。”

阖庐没有同意。

夫概不服,私自驱动所部五千人,向楚阵列中囊瓦本部兵卒猛攻,囊瓦的臣卒果真败溃,当即影响了其他各部军士气。阖庐一看这个形势,也就挥动吴军主力跟进,对楚阵展开排山倒海的后续攻击。

吴兵驰骋疆场,批隙蹈穴,与楚战车的直属步兵(依附在车前锋和左右翼),进行全线厮杀。楚国的战车兵则看着步兵们混战,帮不上太大的忙,就像坐着轮椅的人,想在屋子里捉住一只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