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574年12月,晋国最大的白眼狼卿族“三郤”被他们的国君陈尸朝堂以后,混乱还没有终止。“保皇派”的胥童继续发难,进而在朝堂上逮捕了执政官栾书和上军佐中行偃。
“保皇派”的意思是,“三郤”势大难制,当然要砍,栾书作为当权派,也是我们可爱的“皇上”所惧恨的,一并要剪灭。
晋厉公却下不了决心,说:“一朝三个卿已陈尸朝堂,我不忍心再增加啦!”
“保皇派”长鱼矫陈言:“您不忍心,他们则将忍您。如果是朝廷以外的人民作乱,当然应该用德来感化和安抚,但是朝廷里的人闹事,就要用刑罚,绝对不能手软。”
晋厉公还是觉得一朝杀死太多大臣不忍心,于是用德,把栾书、中行偃释放,并好言安慰。
栾书回家以后,战战兢兢,杯弓蛇影,中行偃就找他串联来了。中行偃不是俗人,是从前荀林父的孙子,荀林父做过中行将,因官职得氏为“中行氏”。中行偃现为上军佐,他怂恿栾书拿出辣手:既然主公已经不信任我们了,我们干脆先做了他,先下手为强。
于是这俩人合伙搞了个“西安事变”,晋厉公到旧都绛城游玩的时候,被当场拘捕,随从胥童(保皇派)就地枪毙。
栾书、中行偃把晋厉公抓在手里以后,不知怎么处理好,想召开各界精英大会,协商解决“西安事变”。当时晋国的社会名流,就属韩厥了。韩厥明白,栾书叫他,不外乎是分担些造反罪名,于是杜门不出。
栾书、中行偃等了五天没动静,晋厉公又整天歇斯底里,于是在大过年准备杀猪的头上,把晋厉公给杀了,用一辆破马车拉着埋葬了他(诸侯葬礼应该用七辆马车做“陪嫁”,栾书只派一辆,寒碜晋厉公)。
春秋十大蜥蜴之第三——“鄢陵蜥蜴”晋厉公接他爸爸晋景公的班,一共做了七年国君,打了鄢陵之战半个胜仗(不是压倒性胜利),灭了“三郤”这样威胁君权的新卿族,最后在众叛亲离中死去,给自己弄了个“杀戮无辜”的谥号——“厉”,跟西周暴君“周厉王”美称一样。“厉”这个字,是头上癞疮的意思。晋厉公头上长疮。庄子讲寓言说:爹爹脑袋上有癞疮(厉),生下孩子,立刻取火去照,汲汲然生怕孩子脑袋像自己。呵呵,也很可爱哦。可是,孩子的坏品行像不像自己,就不那么汲汲然了。
周天子驾下的大夫单襄公,预言了晋厉公的殒命和下一任国君人选。
单襄公认为,晋厉公活不太久了,因为在一次诸侯会盟上,晋厉公走路眼望远处,脚抬很高,眼脚配合差——古代君子(大老爷们儿)吃饱了没事干,于是特讲究佩带着玉饰和宝器走路——晋厉公台步走得不好看,说明他内心一定在想别的。眼睛是为了看着义的,眼望远处,就会一天天绝弃义;脚是为了履行德的,脚抬得高,就会一日日弃掉德。没有义和德,当然就要倒霉。目光和身体不配合,怎么能长久呢?
单襄公又认为公子孙周(时年十四岁,正在洛阳留学,曾跟郤至相见的)是个大贤人。他站不歪身,目不斜视,听不侧耳,言不高声,心性恭谦,为人慈爱,具有文德——也就是脾气好,是国君的料子。
果然,晋国人迎他回国,是为晋悼公,时为公元前573年一月。
单襄公看相的原则,一句话:当国君就应该老老实实,才能长久圆满。这个经验是取样于周天子,现在的周天子是没有一点出息了,躲在洛阳城里当缩头乌龟,天下闹多乱都不管了。洛阳城里演化出这个“乌龟哲学”,老好人日子混长,积极务求的人只有遭殃。同时期,有个叫老子的伟大人物出生了,成年后在洛阳当图书馆科长,把洛阳人的价值观升华为他那著名的“缩头乌龟哲学”,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天下事少管为妙,无为而治。老子说:“强项者不得其死”,意思是,锋芒毕露的逞强者不得好死,比如晋厉公,非要跟大地主斗,结果把自己斗死了;相反,老子认为“柔可以克刚,雌可以胜雄”,也就是说,老好人和大绵羊,可以安享天年。
不过,老子说的这种大绵羊的柔者,骨子里其实还带有阴谋,让对立的强者终因恶贯满盈而自毙,自己的柔让,只是为了助长对方自毙的进程。这就是他的因循无为,貌似无为,但比有为效果还好。所以,真按他的“无为、贵柔、不争”的字面意思去执行,倒成了傻瓜。大周朝一贯也是多阴谋的,从文王、武王跟纣王斗争时就开始擅长这个了。
我们的年轻的老好人晋悼公(也是这种特点),他从洛阳来到祖国晋国,把前几朝的功臣宿将,特别是追随重耳的叫花子(包括被灭族的赵氏)的后代子嗣们,从庄稼地头招回来,封到朝里享福。其中把从前跟随重耳流浪但是犯了错误被免职的魏仇的孙子魏颉拔取为卿(新军佐),把十年前被晋景公灭门的赵氏的孤儿——赵武,拔为了新军将(卿)。像恐龙一样从晋国历史舞台上灭绝了的赵氏再次登台献艺,赵武时年十五岁至二十岁不等,成为“赵魏韩”三家的赵家先人。又把范文子的弟弟士鲂提拔为下军将。这样算是补了“三郤”的阙。
晋悼公一改晋厉公向卿大夫争权的做法,而是提拔一些新的卿族,来制衡老牌强势卿族如栾氏、范氏。
唯一不快乐的是晋厉公的同性恋朋友们,他们收拾了胭脂首饰全部驱逐出境。栾书,毕竟杀掉了晋厉公,属于弑君,应该灭族,但晋悼公不追究他,命令他退休而已。资格最深、最负盛名的韩厥出任执政官兼全军元帅。
韩厥简历:
韩厥是赵盾从前一手提拔的,出身卑贱,不过是赵家豢养的一个小屁孩儿。担任监军司马期间开始走红,搞了一个执法不阿,把恩主赵盾的车夫给杀了,因为后者扰乱行伍。
晋秦“令狐之役”,晋楚“邲之战”,晋齐“鞍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韩厥都以监军司马身份赴战,负责纠察军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升任将官,战功累累,一度还在“鞍之战”里活捉了假齐顷公。韩厥这个人,后来成为“赵魏韩”的韩国先人。
而“赵魏韩”的赵家先人当然就是现在的“孤儿”赵武——新军将了。
刚好,“赵魏韩”的魏国先人此时也闪亮登场了。从前追随重耳流浪的八袋长老魏仇的孙子中,有一个叫魏绛的,为人勇敢、坚持原则,晋悼公就叫他任监军司马(韩厥最初曾做过的官)。韩厥当初做司马的时候,杀了主人赵盾的车夫,这魏绛更狠,上来就把晋悼公弟弟的车夫杀了,脑袋在三军传看。当时是晋悼公带着兵去和诸侯领导会盟,晋悼公的车子却把行列闯乱了。魏绛当即上去杀了晋弟弟的车夫。
晋悼公听说以后,痛感自己深受鸟大夫们摆布,无以复加,再也“贤”不住了,破口大骂:“你魏绛杀我弟弟的车夫,就等于侮辱我弟弟;侮辱我弟弟;就等于侮辱寡人,侮辱寡人,寡人非杀了你不可!”
魏绛不避斧锯,跪营帐外请罪,上书给晋悼公说:“我听说,国君召集诸侯,臣不敢不敬于职事,国君出师不够威武,是臣莫大之罪。我不敢怠慢职守,故而冒着死罪,杀死乱伍之人。我的罪过很大,触犯贵介弟,使您大发脾气,我请伏剑自杀于您面前,来显示您格外重视弟兄亲情的美德!”
晋悼公看完,脸红心臊,赶紧光着脚跑出来了,对魏绛说:“寡人说的话,是为了私人亲情,您的执法,是维护军礼。我未能教训好我的弟弟,触犯军礼,是寡人的过错,爱卿赶快就职,千万别寻短见,加重我的过失啊。”
魏绛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把宝剑还匣,心里高兴,暗说:“谁想自杀了?逗你玩儿!”
会盟结束后,回到国内,新军佐魏颉刚好去了,晋悼公就在祖庙设礼食招待魏绛,提拔魏绛为新军佐将。魏绛勇敢而且有方略,不久,山戎的无终国派人代表诸戎前来向晋国请和,晋悼公不打算接受,魏绛建议和戎,分析了五个好处。晋悼公接受,并叫魏绛代表晋国与诸戎盟誓。魏绛对山戎、北狄采取和平****,稳定****,从而解除了晋国的北方边患,使晋国可以全力南下争霸。为此,晋悼公后来还分掉了一半战利品给魏绛,实现了他的一个家庭梦想。
就这样,晋悼公对下边的卿大夫们摆出低姿态,唱出低调子,但实际上,他提拔的魏、韩、赵三家卿,都是晋国的弱族,其中魏和韩是第一次家族里出了当卿的人,赵氏虽然曾经显赫,但是灭族后也弱了。赵、魏、韩等于是较晚——到了如今春秋中后期才步人政坛,属于后起之秀。但是他们毕竟基础薄,对晋悼公构不成威胁。而栾、范、中行则已经连续几代人为卿了,此时属于相对老牌家族,然而受新族一定的制约,也不能对晋悼公为所欲为。
从这次“组阁”策略上,可见“老好人”晋悼公善于以柔克刚,大约在洛阳留学真的没白留。同时晋悼公尊重、信任、关心各家卿族,使得诸卿感恩图报,总之晋悼公能力很强,属于年轻有为型。在晋悼公执政的十六年里,晋国称霸达到历史顶峰,八年之中,九会诸侯,晋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包括卿族矛盾也一时缓和,局势稳定,GDP上升。可惜他在盛年三十岁时死掉了,所以谥号为“悼”,表示国人对他的哀念、哀悼。晋悼公是晋国君主给人印象最好者。
《左传》记载,春秋十二大蜥蜴之第五,“三驾蜥蜴”晋悼公上台后的主要政策是:废除老百姓欠国家的钱和税,赈济灾民、穷人、老光棍和寡妇,提拔郁郁不得志的人才(有能力但是没有高干出身的人,比如我),反对铺张浪费,节约国家办公费用和祭祀器用,禁止***活动,调低税收比率,征兵工作不侵犯农时等等。
南方的“独眼龙”楚共王听说晋厉公被弑,喜形于色,又听说晋悼公大得民心,忧从衷来。不等晋悼公坐大,赶紧争霸吧。
二
吴国日益强横,疯狂进攻老楚。在鄢陵之战次年,吴国就趁机发兵围攻楚国的巢邑,又进攻驾邑、虺邑,一通骚扰,时间是晋厉公死去这年。
吴国如此猖獗,楚国对症下药,要切断晋、吴联合,把这条坏蛇拦腰斩断,于是下一年,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后的六月份,楚共王联合郑成公,猛攻巴尔干东南的宋地彭城,旨在堵塞晋、吴连通要道。彭城就是今天的苏北徐州——项羽的老窝,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唯借城壕。楚共王顺利拔取彭城,任命五个流亡在楚的宋国***充任傀儡政府,以及三百乘编制的楚军留下驻守,就打道回国了。
宋国看看老楚走了,就琢磨着夺回彭城,结果被彭城楚军击溃,楚军又追着屁股打宋军,华元赶紧奔晋国告急。
晋国执政官韩厥高喊:“要想得到诸侯,就得先帮助诸侯。成就霸业、安定边疆,就请从宋国开始吧。”
于是,次年,晋悼公第二年,晋军加上宋、鲁、卫、曹、莒、邾、滕、薛的多国威吓部队,围攻彭城。彭城屯驻的楚军兵少,受不起多国惊吓,半夜溃散,彭城光复。彭城里沐猴而冠的***们被迫下课,抢了些老百姓嘴里的干粮,四下逃散,流浪去了。晋、吴交通道再次打通。
随后,楚、郑两次出兵,均未能夺回彭城。
真是屋漏又逢连天雨,下一年七月,楚共王的忠实战友,郑国国君郑成公同志,又轻轻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儿云彩地死了。晋军趁着郑国新丧,就在同年冬天,会同诸侯军队,压到郑国西北境,在河南虎牢关筑城,在这里,南下即可鞭挞郑国。
虎牢关就是有名的“三英战吕布”的地方,在郑州西北十六公里的荥阳市的泗水镇,当年周穆王在这儿饲养老虎,因而得名。它南连嵩山,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后代军争的焦点之地。
看见晋国人把碉堡修到家门口来了,郑国人只好屈服,新接班的郑僖公顾不上楚共王曾经为他的老爹弄瞎了一只眼睛,宣布就此改服从晋国。
晋国通过军事威胁,不战而收复了郑国这个小蜜。这时晋悼公才十六岁。
下一年,公元前570年春天,楚国开始报复吴国,派令尹子重整顿水军,顺流而下,穿越湖北安徽,千里出击,冲破下游吴国边境要塞鸠兹(安徽东部芜湖),攻击到吴国境内的衡山(安徽当涂县横山),距离吴国大本营苏州还有水路五百里的时候,又精选出组甲三百,被练三千,向前挺进,结果遭受吴人拦腰攻击,损兵折将而还。人仰车翻,三千三百楚卒,被吴人杀得就剩三百八十了,令尹子重气得脑溢血死掉。
组甲、被练,都是皮甲中的某一类。“甲”这个字,最早是指龙身上的鳞,甲的样子跟它很像,是以可以活动的甲片连缀而成,一片压一片,从左到右,由上而下,密缀在布料的内衬上面。甲片通常是牛皮的,上边还涂漆,漆皮有指甲盖那么厚,整体上绘画以精美的图案。穿着它,就是穿着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抓住这样的士兵就能发财。有钱的楚国人甚至使用犀牛皮制作衣甲,金石一般坚硬,也就是屈原说的“操吴戈兮被犀甲”。当时的中国比现在热一两度,所以楚国也有犀牛。鱼米富足,气候安乐,这就是楚国。
皮甲上一片压一片的甲片四个角都有小孔,用绳索穿这个孔从而把甲片连接起来。“组”是丝带织成的绳,用组穿甲片做成的皮甲,就叫“组甲”,它柔韧牢固。“练”是生丝,没有织成丝绳,直接穿缀甲孔,这样省工也省钱,但不如用组高档,这种皮甲叫“被练”。
夏天,晋悼公召集诸侯去鸡泽会盟,目的是把吴国也叫来,祝贺和勉励它这次打败了楚军。出发前,又出来个众所周知的美谈。
老干部祁奚要退休了,晋悼公问他:祁大爷,谁可以接替您做中军尉呢?
祁奚说:“解
狐可以。”
十七岁的晋悼公疑惑地问:“解狐不是您的仇人吗,你们一见面不是互相吐口水吗?怎么推荐他呀?”
祁奚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当中军尉,又没问我要吐谁口水。”
不料,解狐没福气,刚听说被仇人推荐当官没两天,就乐得死掉了,于是祁奚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晋悼公问:“您怎么推荐自己儿子啊?好意思吗?”
“您问的是谁适合作中军尉,又没问谁是不是我的儿子。我只是觉得他胜任中军尉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古人称赞古怪老头祁奚,说他推荐自己的仇人,不是为了谄媚对方,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了假公济私,真是“心地无私天地宽”啊。
鸡泽会盟后,过了三年,晋悼公第六年,公元前567年,晋国执政官韩厥告老退休,回家抱孙子去了。晋悼公提拔智莹做晋国四军元帅兼执政官。
智莹简历:智莹不是外人,他就是邲战之中被楚庄王俘虏的小家伙,他爹为了寻找他,返身杀人楚兵团,射死美女夏姬的新老公,抓了楚庄王的公子。智莹在楚国蹲了九年战俘营,最后被他爹用楚公子和连尹襄老的尸体交换回来。智莹上台后,领导了逼阳大战和三驾之战,功勋很大。
智莹的爸爸本叫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林父曾做中行将,本人开创了中行氏。荀首的封邑在智,得氏为“智”,开创了智氏,所以他这儿子荀莹也就叫智莹。晋国后期六卿一直是在赵、魏、韩、智、范、中行氏六家中分享,智氏是其中一家,后来的名人就是智伯,被赵、魏、韩联手灭掉的。
智莹上台两年后,公元前565年,楚国又派出新令尹子囊北上伐郑,因为郑僖公前几年受虎牢关的诸侯驻军威胁,向北改侍奉晋国了,所以来伐郑,把郑国打回来。
郑国人看见楚军来法,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投降楚国吧,北边的虎牢关被晋国人把着,不投降吧,楚国也不是好惹的。郑国一直是大国争霸的牺牲品。从城濮之战到向戎弭兵(前632年一前546年),晋、楚南北争霸的一百年战争期间,晋国总计十七次伐郑,楚国二十次伐郑。夹缝中的郑国人无所适从。郑国六卿中,三个是亲楚派,三个是亲晋派的,此时看见楚军来伐,亲楚派的建议向楚国投降,亲晋派的主张据城抵抗,等待晋军救援。双方各执一词。六卿中的正卿(即执政官)子驷选了个中庸的办法,说:“干脆把牛羊、玉帛和保护费,放在南北两个边境上,等着晋、楚两只大蜥蜴,谁来了谁就吃拿。”
他这么说,其实是比喻,就是谁来打我了,我就宣布服谁。但实际他是主张向楚投降,因为目前实际是楚军来到了边境上。于是,按他的决策,郑国派人向楚国投降,与楚盟誓。楚军退去。
下一年,公元前5**年,晋悼公当即带着十二家诸侯汇集伐郑,意图把郑国再打回来。郑国按着“国策”,当即又服晋,向晋国投降。
晋军回国后,楚共王同年果然又来打郑。郑国当即又向楚国请盟屈服。
那么,晋军又需要再征郑国了。
与楚国的拉锯战,像这样继续折腾,成本太高。
于是,晋新四军元帅智莹提出了“三分四军、疲劳楚师”的战略思路。智莹认为:用兵不可以太频繁,太频繁就疲劳驾驶了,诸侯军队一再随同出征,也奉陪不起。如果晋军四分成三,逐一出动,吸引楚军,使用车轮战法,更番对敌,就可把楚国这个大蜥蜴拖垮。
智莹这一天才设想被晋悼公批准。
此时,晋军作战序列如下:
中军元帅 智莹
中军佐范匄——鄢陵之战里建议平灶填井的那个小将,范文子的儿子
监军司马(纠察三大纪律) 张老
中军尉祁午 (祈奚的儿子,中军尉是在中军将、中军佐下增设的一个官)
中军副尉 羊舌赤(叔向的大哥)
上军将 中行偃(跟着栾书弑君晋厉公的,官位一直没变)
上军佐 韩起(韩厥的儿子)
下军将 栾黡(栾书的儿子)
下军佐 士鲂(范文子的弟弟,士会的儿子)
新军将 赵武(赵氏孤儿,这孩子有出息,从晋悼公即位后已经做了十年新军将了)
新军佐 魏绛
按照智莹的“更番对敌”的疲敌战略,晋军“三分四军”,把四军分成三部,以三部中的一部为主体,加联合**,轮番出征,以疲敝楚军。晋军三次驾驶出征——三驾,准备点火了。
三
公元前563年,作战新序列出来了,先来个军事演习试试兵锋。谁扮演演习中的坏蛋呢?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春秋一个半世纪的自然选择,就剩1/4了,中军佐将范匄和上军将中行偃建议,再灭它一个小国,即苏北临近山东的逼阳,目的在于疏通吴、晋交通要道。
晋悼公批准了这个军事计划,指示元帅智莹出兵,由“三分四军”后的第一部军担任进攻,磨合晋、齐、鲁、宋、曹、卫、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十二国部队协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