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封与东周天子的式微
东周天子为什么会式微呢?
按理说,周天子和下边诸侯的关系,是鸡和蛋的关系。周天子分封了这些诸侯,这些诸侯像鸡蛋一样自我发展。但是,诸侯要定期派大夫进京报到,重申自己对大周的尊重态度,毕竟自己是人家生出来的蛋嘛,并且通过纳贡献宝的形式证实这一点。由于各个诸侯地盘都很小,经济都紧张,所以大周天子跟他们要的“贡献”也不多,譬如楚国献上点苞茅就行了,用在周天子祭祀的时候。周天子并不向他们征收赋税和粮食。到了打仗的时候,诸侯还要尽一样义务,就是派出自己的军队,追随王军出征。
那么,诸侯从周天子这里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周天子不会联络其他诸侯一起来打他。意思是说,如果他不老实,譬如周天子叫开会他不来,周天子就会带着一帮诸侯来讨伐他,兴师问罪,直到他重新承认大周天子的领导地位以后才罢手。有时天子不会亲自来打,而是指定一些大一点的诸侯带着联军来打他。这样的大一点的诸侯,就是所谓的“伯”了,也就是后来的“霸”。
另外,如果诸侯内部出现篡权了,周天子会发兵来干预,把弑君犯杀掉。有哪个诸侯不讲理了,欺负邻居了,周天子会过来主持公理,避免你受欺负。如果某个边地诸侯遭受异族入侵,大周天子也会带着诸侯联军,过来帮你驱逐鞑虏。总之,大周天子担任的角色,像个国际警察。诸侯们从周天子那里得到的好处就是安全和秩序。从这种角度上看,周天子担任的角色和后代的皇帝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皇帝是真实地掌有全国每一寸土地。
周天子自己有两块直控的地方,一块是陕西关中,一块是河南洛阳地区。此外的其他土地,就都分封给各地的诸侯了,总计据说有一千来个。所以,周只是相当于一个头等的大诸侯而已。但因为他相对最大,所以各诸侯国都听他的,奉之为“共主”。
倒霉的是周平王遇上犬戎祸乱,丢了陕西的大片土地,只好东迁来到洛阳(就像有两套房子的人,火烧了一套,去住另一套)。但洛阳这套房子面积小,周天子住进去全得从新张罗,粮食产量少了,所以肾虚了。
按照政策,各国诸侯要进贡“土特产”给天子,但不进贡粮食,粮食必须靠老周自己解决。这一点对老周的兴衰也至为关键。周天子从前在陕西关中的时候,立足于周人开发了一千多年的大本营,地肥粮多,四周险塞,什么都好办。现在洛阳就没有那么好了,洛阳的底子相对薄很多。周平王傻眼了。
周王室经济日绌。周天子不得不转向诸侯“告饥”“求金”,分封关系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用古话讲,就叫作周天子“式微”了。
二、阳樊和原城
晋文公重耳帮助周襄王把周的弟弟王子带杀死,勤王有功,周襄王就把八个城邑给了重耳,但是重耳去接收其中的阳樊和原城时,却遭到了抵抗,这就体现了分封制的问题。
所谓分封,有大分封,还有小分封。周天子把土地封给诸侯,这是大分封;诸侯国君会直接拥有若干城邑,而把另外许多城邑分给自己的儿子或功臣,这就成了卿大夫,其中卿得到的封邑较多,大夫也有封邑,所谓某邑大夫。现在我们的上千个县,当时是上千个城邑,被卿大夫阶层的人世袭拥有,比如温大夫、原大夫、韩大夫、阿大夫、高唐大夫等等,分别世代拥有温邑、原邑等等。
现在说说原邑。周天子下面有一个大夫“原伯贯”,是“原大夫”,也就是说,他的家族世代管理和拥有着原邑。这并不奇怪,就像晋文公下面的大夫拥有自己的封邑,周天子下面的大夫也会如此。这时候重耳要来接收他的原邑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如果换了郡县制,新的县长来接管,又是天子命令的,旧的县长也就乖乖地走了。但原大夫“原伯贯”的家族世代拥有着原邑,他的权力可不是县长所能比的,自然就不会跟重耳那么痛快地交接了。所以重耳要和他发生战斗,最后重耳武力拿下了原邑,也就可以理解了。
随后重耳把这个原邑给了赵衰,让赵衰做了新的原大夫。原伯贯则被迁到山西一个小地方去蹲着。
阳樊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个城邑为一个姓樊的大夫所拥有,也是周天子封给他的,他是周天子的臣子。他自然也不想把自家城邑拱手交给重耳,于是打算带着原人迁走,被重耳军兵
围住,城里的仓葛站在城头上发表了一通意见,使重耳折服,方才放出了阳樊人。
“阳樊大夫”和“原大夫”,居然可以不听周天子的指令,跟新来的主子重耳对抗,可见卿大夫凭借其封邑以及民人,势力是很可怕的。
由此看来,那时的国君就更像一种“帮主”。而在诸侯国内,其实是一种国君和卿大夫家族的“贵族多家族联合体执政”,因此国君权力不是绝对的,还不敢像后代皇帝那么凶巴巴的,这是分封制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这也是卿大夫们有着人格尊严和诸侯国君们经常被杀的原因。西方欧洲封建时代的国君和贵族之间的关系,也类似。
一旦天子成了皇帝,派官僚去治理一个个他所直控的县的时候,就不再是分封制,皇帝也从此变得凶巴巴了,乃至“伴君如伴虎”了。而这时候的官僚们,性质上也不同于春秋时代的卿大夫了,也没了春秋卿大夫的尊严和气度,而不过依附于皇帝的代理人——从民众中选出的代理人罢了。谁乖就选谁。
是谁扭动了分封制向皇权专制(郡县制)的转变,那就是后来战国时代的布衣平民,战国平民力量崛起,不喜欢贵人家族世袭为官,于是发明了法家思想,打击贵族,取缔分封,改为郡县,以便他们更多地有官职可做。而君主也觉得这样便于加强君权——控制平民出来的流官,总比原大夫这种世袭封邑拥有者的卿大夫容易些。于是历史滚滚向前,贵人世袭社会于战国时代就已经转变成了平民官僚时代。战国的政体,其实已经和后代一样了。所以战国人的布衣气,与春秋人的贵族气,甚为不同。战国重智与利,春秋重德与礼。
中国历史的分界点,其实在春秋与战国之间。
三、县制与楚国的强大
中原诸侯灭掉某小国后,往往把这小国封给自己的功臣当封邑,比如晋献公灭掉魏国,就封给了自己战车的保镖毕万,毕万成了魏邑大夫,世代拥有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