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张国焘发起了严重挑战

§张国焘发起了严重挑战

就在陈云、潘汉年在莫斯科汇报之际,消瘦的林育英正在蒙古的沙漠中艰难地跋涉。作为共产国际的特使,林育英肩负重任。他的使命原本是向中共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恢复中共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为此,他在临行前把共产国际“七大”文件背得滚瓜烂熟,并“印”在脑海中。然后,双手空空,不带片纸只字,万里征程,朝中国迸发。怕坐海轮到上海转赴内地太费时,而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大铁道进入东北又很危险,因为东北已被日军占领,于是他竞从蒙古纵穿沙漠,直奔陕西,寻找中共中央。

林育英的到来,对于中共中央来说,也是一场“及时雨”:这位小商人打扮的神秘人物,于1935年12月到达陕北定边,马上就赶往瓦窑堡,向中共中央原原本本地倒出了“印”在脑海中的共产国际“七大”文件,这就使一年多失去跟共产国际联系的中共中央得知了来自共产国际的最新指示。

恰恰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正面临着分裂的严重危机,***正面临着张国焘的严重挑战,林育英支持了***,这为解决这场危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在遵义会议上战胜了博古、李德之后,张国焘对***的领袖地位首先发起了挑战。

张国焘此人,既有颇强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又有很强的领袖欲。这一点,早在中共“一大”时,就充分显示出来。那时,他只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陈独秀、李大钊的门徒,来沪之后很快发觉中共“一大”的组织者、上海****小组负责人李达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之间有所龃龆,当即乘隙而入,反客为主,成为中共“一大”的主持人。后来中共“一大”选出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焘成为中共最早的三位领袖人物中的一个。

虽说张国焘在中共“一大”之后的地位时浮时沉,不过,在1931年1月10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产生的***推选三人为常委,张国焘仍是三常委(向忠发、***、张国焘)之一。

此后不久,决定张国

焘赴鄂豫皖根据地,***赴江西中央苏区。

张国焘和***一起于1931年4月下旬由顾顺章护送前往鄂豫皖根据地。不久,张国焘担任鄂豫皖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兼****。从此,他一直是那里的首脑,鄂豫皖根据地是当时仅次于江西中央苏区的红**域。正因为这样,1931年11月7日当中华苏维埃***宣告成立时,张国焘是中央政府副主席兼“副总理”,地位仅次于***。

后来,由于蒋介石一次次“围剿”,张国焘的鄄豫皖根据地不断西移,1932年底移至川陕边区,改称川陕根据地。

当**红军整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时,张国焘所率红军整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军第二方面军由**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无第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为总指挥,***为政委,而张国焘为****。

红一方面军在湘江之役后,损失过半,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因在川陕根据地未动,所以拥有五个军八万多人,超过红一方面军一倍多!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也开始长征,进入四川。6月16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张国焘在1966年发表于香港《**月刊》的《我的回忆》中这么写及:

***率领着中共中央***委员们和一些高级军政干部四五十人,立在路旁迎接我们。我一看见,立即下马,跑过去,和他们拥抱握手。久经患难,至此重逢,情绪之欢欣是难以形容的。***站到预先布置好的一张桌子上,向我致欢迎词,接着我致答词,向中央致敬,并对红一方面军的艰苦奋斗,表示深切的慰问。

两大主力会师后,决定由中革军委统一指挥。遵义会议后,虽成立了新的毛、周、王“三入团”,但中革军委未动,仍以朱德为主席,***、王稼祥为副主席。此时,增加张国焘为副主席。

然而,在“拥抱握手”之后,张国焘自恃兵多势强,便要与***相对抗。

张国焘先是提出“向南攻打成都”

,***主张“北上抗日”。6月26日,在四川两河口的中共中央***会议上,***的意见得以通过,否定了张国焘的意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