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博古和李德陷入四面楚歌

§博古和李德陷入四面楚歌

第二、第三个晚上的会议,仍然在柏公馆楼上客厅里举行。

据伍修权回忆:

在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和***同志。他们对李德那一套很不满,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批判很厉害。***同志的发言也很激烈,他们都积极支持***同志的正确意见。

作为李德的“老校友”,***被李德撤过职,他指出:中国的国情和苏联不同,把苏联军事院校那一套正规战、阵地战的打法搬到中央苏区来,势必会惨败。

***说:“没有本钱打什么‘洋仗’?***是有什么本钱打什么仗!”

李卓然作了发言,说部队对博古、李德那一套打法“怨声载道”。

陈云、***在发言中,明确地表示支持***。

向来稳健的朱德总司令,当面谴责了李德:“弄得丢了根据地,牺牲了多少人命!”朱德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

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举足轻重,在博古、李德受到批判时,他实际上是党内、军内*****。他是遵义会议的组织者,正因为这样,给李卓然、***的电报是以“**”署名发出的。***在通道会议上已经支持***,黎平会议时更与李德当面“顶撞”,此时他在发言中说“全力推举由***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

其实,***的支持,才是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至于**、***和伍修权回忆说他“一言不发”。但是,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则回忆说**“竭力操着粗暴声调”批判他。尽管不同人的回忆有着不同的印象,不过,有两件史实,可以很生动勾画**的形象:1936年春末,李德在红一军团视察时,曾与**作了一次深谈,建议他写一篇论述“短促突击”战术的文章。**果真在这年6月17日发表《论短促突击》一文,赞同李德的战略战术。可是,在遵义会议之后,被削去军权的李德“下放”到**的红一军团。据李德回忆,“**以一种不耐烦的态度接待了我”,“我以后在他的司令部度过了几星期,在这期间他对我也几乎毫不过问”。

与会者一个个发言,支持***,***赢得了明显的多数。会议的形势,如陈云在手稿中所描述的:

扩大会议中**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A同志(即李德——引者注)完全坚决的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

博古和李德,已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除了凯丰那一票表示支持博古和李德之外,二十位出席者中的十六位支持***。

陈云的手稿中写及:

扩大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的是A、博、周三同志,而A、博二同志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这样,既批评了“三入团”,又把“三人团”中的李德、博古和***区别开来,指出李德、博古“要负主要责任”。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