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科学家在研究物体静与动的状态时,得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那么,心理学家在研究人性的“本能与后天行为”区别时,是否也得出来:人的行为自身也具有惯性。
如果真的研究出这样结论的话,柳平国则会双手赞成。
他没有想到,他的这个舍友竟然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仅用了一周的时间便将课本内的知识点全部消化掉,在期末考试中毫不费力地得了第一名,还比第二名高了一百多分。
这是个什么概念?
别人在学校呆了四个月不如他回来一星期,去和谁说,谁又会信?
这个结果,无疑给语文系的学生们的心理带来了摧残性的打击。
但是,他们还是得从打击中走出来的,第二学期还得来上学,而且还要学的更加认真。
没有办法,经过一整个寒假的思考,他们总结出来一个哲理性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仅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弥补,还给他们一个顽强的动力。
那个结论便是:不要和天才比能力,谁比谁就是蠢材;也不要和天才比公平,谁比谁就是想逆天。
那是天才啊!站在“才”字前面的是“天”,谁敢和老天对抗!简直是找死。
为了不被天才落的太多,大家只能照以前更加刻苦,免得让“老天”笑话。
而让柳平国无语的不是与“天才”相差太远,而是和“天才”离的太“近”。
因为,让他更没有想到的事情出现了。
本来随意的一次热心萌发,却给自己招来了一项“惯性”工作。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他的天才舍友只提前四天回来,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书全部拿到自己的书桌上,之后便开始一言不发地学习,弄的柳平国一愣一愣的,思虑着自己好像和他并不熟。
这也倒没什么,因为让他惊愕的事情在后面。
专三第一学期刚开学,柳平国像往常一样第一个回到宿舍,当拿钥匙开门时,才发现门是开着的。
这是两年来,在柳平国回来的时候第一次宿舍里面有人。
所以,他很好奇是谁先回来的。
打开门一看,见他的天才舍友正在铺上,双耳插着耳机,也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写一会儿皱一会儿眉。
见柳平国进来,他将耳机摘掉,之后唇角一挑,对柳平国乐了。
换做别人对自己乐,柳平国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因为自己本身性格就好。
但如果那对自己笑的人是眼前的这个舍友的话,他真是不敢受用。
不仅不敢受用,还隐约觉得有什么事会发生。
而且这个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果然,当柳平国收拾完床铺将行李摆好后,想问他中午吃什么,要不要一起吃的时候,对方有了行动。
只见对方蹲到地上,又抽出了铺下的小箱子,将新书一本本放到柳平国床上,把站在一边的柳平国再次弄得一愣一愣的。
“专三下学期就开始出去实习了,所以重点课程都集中在上学期,不仅有新知识点,还要对前两年的知识进行复习,所以课业会重,你平时上课的时候拿两本书吧。”对方说完,脸上只是挂着浅淡的笑容,完全不像有事求人或者带着商量的样子。
柳平国算明白了,他哪是让他多拿两本书没事画着玩,而是让自己也给他做一份笔记。
“我会每个月回来一次。”对方说着便开始收拾背包,一副工作已经布置完,可以离开的样子。
自那以后,专三的语文系教室的某一处座位上,总会有一个大男孩在别人下课聊天嬉闹的时候,他在那里从一个书上往另一个书上抄笔记。
经常和他坐在一起的同学在一次下课后终于忍不住问他:“柳平国,你这学期在搞什么?每堂课都拿两个课本,是你家有钱啊还是你交书费的时候赶上了买一送一?还要在这本书上记完了又往那本书上画,有病啊你?”
柳平国咽下心中的苦闷,回复道:“我在温故知新,你懂什么你?”
对方听到后,没有表现出嗤之以鼻,但却很有结论性地说出一句话:“你确实有病。”
正如艾颇所说,专三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们也越来越忙,政法系的学生不仅天天抱着书本回来,即使晚上宿舍关了灯,这306寝室也一片通明,每个人的书桌上都坐着一个台灯,书桌前趴着一个人,搞的柳平国也应景地出去买了一个小台灯,陪着他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