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通商
“你说的那个押运官,是……硕尔泰?”
贾思晴的脸色已经变得凝重了起来。
韩实诉说的时候,并没有告诉贾思晴那个押运官的具体姓名,但是贾思晴对于官场也有不少的了解,听到韩实说他咬掉了那个押运官的半只耳朵,她立刻猜出,那个押运官,就是硕尔泰。
而且这硕尔泰早年在官场上起势,似乎就是因为当年在运河道上剿匪有功。
“不错,就是硕尔泰。”
韩实点了点头。
“那就有些麻烦了。”
贾思晴长长吐出一口气,脸色愈加凝重。
“这个硕尔泰,我多少有些了解,他以前一直是京官,有时候也率兵剿匪、平定叛乱,不过都是在北方活动。但这几年,他却是到了南方。之前的时候,他是在广州,做过几任钦差大臣的副手,曾与英国人法国人谈判,据理力争,给大清保住了脸面,所以深得圣上爷的器重。”
“这一次,四国公使到了上海,他也是紧急到了上海,协助何桂清,和四国公使谈判。”
贾思晴说道。
和西洋人谈判,向来不是什么好活儿。
那签订了《江宁条约》的耆英、伊里布、牛鉴,都给当成了卖国贼,这些年在民间没少让人唾骂。
再往前还有口头把香港岛割给英国人的琦善,弄不好也是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实际上,和西洋人谈判,让出了国家利益,固然是他们的过错,但归根结底,还是大清国力太弱,是圣上爷都摇尾乞怜。
真要找一个罪魁祸首的话,那得一直往上推,至少也得推到好大喜功的乾隆爷那儿。
雍正爷的时候还励精图治,大清财政良好,国库充盈,打下了乾隆朝六十年盛世的基础。乾隆朝虽说是盛世,但实际上是借了雍正爷的光,乾隆爷好大喜功,纵容奸臣,财政上实际上越来越差。乾隆朝之后,大清国的国力就每况愈下,最终被西洋诸国赶超了。
国力不行,就得挨打,人家英国人的军舰都开过来了,都打进长江口了,还曾经到达天津,威胁京城。
在这种情况下,不让出一些国家的利益,英国人能随意退兵?
莫说是耆英、琦善、伊里布了,就算是林则徐来谈,也讨不到好处。
你要是大清国力强盛,军舰开到人家英国人的家门口,逼迫着英国女王出来谈判,那纵然是一条狗去谈判,也一样能带来利益,一样是千古功臣。
琦善当年就是因为谈判的时候没有拿捏好,割了香港岛,有失国体,所以直接被道光爷给革了职,甚至下场比林则徐还惨一点儿,非但革了职,还给抄了家。
而实际上,琦善当初,也并没有那么不堪。
他所谓的“割香港岛”,一个只是口头承诺,并未盖印,再一个,也是缓兵之计。
实际上他不割香港岛,香港岛也早被英国人占住了,根本打不回来。
所以,名义上把香港岛暂时割给英国人,再徐徐图之,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换句话说,你大清朝真要有本事,割了香港岛还能如何?随便找个借口不就给打回来了。后世等国力强盛了,说什么时候拿回来,那就要拿回来,谁敢不给?
琦善打的也是这个主意,但是割让土地,丧权辱国,不治他个罪是根本不行的。
但凡和西洋人谈判的,几乎都没捞着一个好下场。
唯独这个硕尔泰不同。
硕尔泰和西洋人谈判,却是得到了咸丰帝赞许,着实有些怪异了。
贾思晴对硕尔泰有些了解,详细解说。
原来这硕尔泰谈判,也是有技巧的。他在一些“有辱国体”之处,是绝对不退让的,甚至不惜和西洋人拍桌子大吼。
但是在其它一些地方,却是退让严重。
像是割地,那铁定是不行的。好在除了当年的《江宁条约》割了香港岛之外,之后大清和西洋诸国的小冲突,都不算太严重,没有涉及到割地的情况。
再一个,还有一个后世看似不算什么,但是大清皇帝深恶痛绝的一条。
那就是,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大清疆域,在大清某些通商口岸,甚至是京城,设立使馆。
实际上对于西洋人来说,在彼此的国家之中设立使馆,互相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情。到了后世,不管国家强盛衰弱,只要是正常的国家,基本上国内各国使馆遍地都是。根本不算是有辱国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