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的筑波城,不亚于美国的“硅谷”。魏可镁进日本研究所先是安排参观,参观完各种设备,了解整个环境后,他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科幻世界。这种感觉使他兴奋,兴奋之后是冷静,因为他是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了中国学者的水平。
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日本人的眼里只有美国人,他们瞧不起中国人。魏可镁在研究所里刚开始工作时,就敏感地觉察出这种现象。他一开始做实验,那位课长就像跟踪盯梢似的,经常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背后,就好像时刻怕他弄坏了设备一样。
有一两次,在学术讨论中,魏可镁就实验的做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那位课长不等魏可镁把话说完,就不屑一顾地挥挥手,意思是:照他的做,不用多嘴!大概,在这位课长眼里,魏可镁只是以“访问学者”的名义公费出国旅游罢了。能有什么真才实学呢?其实,这位课长哪里知道,站在他面前的这位衣着朴素、外表一点也不显山露水的中国学者,科研上早已卓有成就,在中国已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了。
其实,魏可镁的科研成就,在访问学者的表册上都清清楚楚写着呢!但是日本人根本
不相信是真的,甚至看都不会看。直到一次实验之后,他们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那是一次非贵重金属合成含氧化合物的制造方法的研究实验,魏可镁觉得研究方法不够严密,他坦诚地提出不要用贵金属,只要用钴和碱金属,并且分析了理由。这是一项还没有被人突破的高精尖研究课题,大概是日本人不相信魏可镁在这个领域里能涉猎得这么深,或者是魏可镁的建议多少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于是很不高兴地说:“不,你就按我们的方案去做!”
魏可镁只好按原方案进行实验,但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主持这个实验的课长,脸上的表情一天天不自在起来。有一天,见课长情绪还不错,魏可镁很委婉地说:“先生,实验可否调整一下试试?”
课长只好绷着老脸“下阶梯”:“好吧,试试吧!”
此后,从研究方案、催化剂制备、配方确定,以及测试和表征,日本人都让魏可镁独立自主地处理。实验一次又一次进行。醇的选择性一次比一次明显上升,最后达到48%。课长终于祝贺他说:“魏先生,成功了!可以取得专利了!”这项研究成果后来取得了日本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