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写一本想唐骏同学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真是神逻辑,成功怎么可能复制呢),或者李开复同学的《世界因我而不同》(这个是可能的,任何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造着世界,只是范围和程度不同罢了),恐怕只能写自己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的,恐怕不能写“走麦城”的那一段,不然就会变成“我的失败您别复制”了。这是玩笑,拿从前的两位老同事开个玩笑。
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我自己走麦城的事。
2011年,在我们的风投基金创立之前,我因为失去了人生目标而徘徊了一个月,最后决定开始“人生下半场”,这个“下半场”的标志就是“自己做老板”,也就是说,自己创个业试试。
经过反复研究和甄选,最终选择了“数据挖掘”这样一个方向。必须说明,那个时候,“大数据”的概念还没有出现,我对自己有如此牛X的前瞻性一直佩服不已。
团队的组建是首要的,也是简单的。因为我曾经做过CEO的那个公司里就有可以选择的合伙人。选择的标准很简单,我长期做销售和管理,对于市场推广销售自认为在行,需要的是技术产品的开发者。
公司最初的股东有四个,除了其中一个因个人原因不能全职加入公司之外,我自己当时其实也不是太想全职加入。理由呢,从负面讲是我不愿意在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期望给自己更多的“自由”,从正面讲是期望另外两个比我年轻20多岁的合伙人能够撑起一片天地。
毕竟不能算第一次创业,所以,在确定起步之前我们在一个茶馆开了个会,在询问了大家创业的决心之后,我说好,现在给两位全职创业的合作人十五分钟,给自己的老婆
打电话。跟他们说清楚,你要创业,你要失去稳定的工作,你的收入将会大大降低,而你的未来不知道在哪儿。如果你的太太同意了,咱就开干,如果不同意,请你撤退,不需要任何的不好意思。
十五分钟后,反馈的消息很是激动人心,家里的老板都同意了。走起!
半年不到,出事儿了。其中的一个合伙人提出撤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结婚不久,想让老婆给他生儿子,因此就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有更加迫切的买车买房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的公司在北京,他的家在西安,整天在北京住着,西安的新婚妻子会怎样想。大家都是人,换位思考吧。我二话不说,同意撤退,并且给予让他满意的条件。这哥们儿,当时在公司担任着产品经理的角色。
公司继续前行,又过了一年,又出事儿了。另外一个合伙人,也是公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者因为患病不能继续工作,他的病虽然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我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病,但是他心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在加上那一段时间他家里也除了很多问题,结果就出来了:没办法上班了,没办法工作了。
说心里话,不管后来处理的结果我做了多大的努力让他觉得满意,我仍然认为他的生病是和当时公司发展的压力太大有关。因为在那之前,我并没有进入公司的日常管理当中,虽然在公司初期资金即将告罄的时候完成了第一笔融资。但是那之前,把公司交给一个几乎是纯粹的技术博士恐怕是我自己犯下的重大错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