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幸运的。不只是说他在众多死去的电商的“尸体”上建立起庞大的淘宝帝国。而是他误打误撞地满足了人们的一个很刚性的需求。
是人们在网上购物的需求吗?非也。虽然说淘宝的出现顺应而且大大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淘宝之所以能够成功,我个人认为,绝非是因为这个需求的推动,而是另一个。
就淘宝的业务模式而言,总体看,它应该是一个B2B模式,因为他的客户是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网店。剩下的事情,卖什么货,卖给谁,是网店的问题,不是淘宝的问题。
所以,表面看起来,是亿万群众在用淘宝买东西,是淘宝平台的用户,但是实际上他们只是用户而已,淘宝真正的用户和客户,是那些网店。
所以,阿里巴巴最早满足的,是人们开店的需求,也就是说,是“卖”的需求,而不是“买”的需求。因为卖的需求推动了买的需求,反之亦然,形成良性循环,雪球越滚越大。
在发现了这个答案之后,引起我长时间的思考,因为我想不清楚,这样的一个需求,应该是算“人性”的需求,还是“人文”的需求。
关于人文和人性的思考是在为企业做顾问的过程之中。很多企业都在说“以人为本”,这个“人”就是企业的员工,所谓“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尊重员工。当年我进入微软的时候,被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微软是“以人为本”的,而且拿出证明:微软是“全员持股”,因为每一个正式员工都可以得到期权,这样做的解释是公司要把企业变成每一位员工“自己的企业”,因为你是他的“股东”之一。为此我也是激动了一阵子,后来慢慢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具体原因就不在这儿说了。另一个尊重员工的例子是海底捞,前几年红遍了全中国,被作为企业的典范。现在如何,没有研究,不敢妄言。
我认为,微软的用期权作为“金手铐”铐住员工并作为“以人为本”的证据是相当无耻的。但是他做的是对的,因为他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标语口号,没有高大上,而是实实在在的银子,每个人都知道,要想从期权之中获得更多的
银子,那就只有一件事儿:玩儿命干,把公司的市值使劲往上抬。股价上去了,期权就能卖出好价钱。
扯远了。言归正传。
人类从“工具革命”开始,到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就算是信息革命的一部分吧),每一次,都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四肢运动和大脑的使用(比如记忆),更充分地满足人类“懒惰”这一基本人性。每一次,都会给人类创造更多的“偷懒”的机会。
但是这一次,有所不同。移动互联网的这一次。
首先,这是第一次一种新事物在这么快的时间里直接和所有人相关,而且会很快地深入到各行各业。在改造旧的各行各业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行业。让人们看到,让人类“更懒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欲壑难填!
据说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