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 > §第八节 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分辨是非

§第八节 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分辨是非

第八节 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去分辨是非

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保证一个人不会做错事的基本条件,只有知道什么是对的、可以做的,才不会做错事,否则如果误将错事当成了好事去做,而且还没有一点悔改之心,孩子也就会变成颠倒黑白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会被他人唾弃,更会被社会轻易淘汰。

要怎么分辨是非,孩子还是需要好好学习的。不过一说到学习,我们可能立刻就又联想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了,我们更愿意自己去教导,亲自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用批评和教育,来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因为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亲自告诉孩子,才能保证没有漏掉重要的内容,只有我们亲自告诉他对错,我们自己才会安心。

虽然这样的教育是没问题的,但却并不是最合适的。对于孩子来说,由外界强加进来的信息,终归是外来物,只是听我们讲解是非对错,他并不能更好地理解是非的根本区别。就算我们再怎么反复强调,孩子记住的也只是我们说过的话,至于说话的背后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他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因为他的理解能力此时还不强。

而相对的,如果是孩子通过自主意识来分辨是非,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让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话,这对孩子的意义就比较重要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的东西,他经历了全过程,也体会了全部感觉,亲身体验会让他记得更深刻,而且在日后的身体力行中,他也能通过寻找自身的经验来应对以后发生的事情,这样他才不会搞错是非。

而若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肯放

手给孩子机会了。可恰恰是这个机会,很多妈妈却并不愿意放手,生怕孩子如果没了自己的指导,会犯下更大的错误。

有个3岁的小男孩和小区里其他的孩子抢滑梯,他没抢上,便动手打了别的孩子几下,被打的孩子哭了。男孩也不高兴,妈妈过来一了解经过,别的不说,先训了儿子一顿,说道:“你怎么能打人呢?打人是不对的!打人不是好孩子!抢不上就不抢了,打人是绝对不可以的!”

小男孩一边哭,一边却很气愤,他气鼓鼓地看着妈妈,妈妈却认为是儿子没有听懂她的教育。在向对方的爸爸道歉之后,妈妈拉着儿子回家,一路上又不停地给他讲了很多关于不能打人的道理。

可是小男孩却都没听进去,因为他很疑惑,此时妈妈为什么要站在别人那边,为什么不帮着自己?他还觉得妈妈一定是喜欢别的孩子,不喜欢自己。

结果,小男孩并没有听妈妈怎么说,他想的是,下次一定还要去抢滑梯,下次可不能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