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放下“自我”,用心与孩子相处
尽管人人都会说,一旦为人父母,自然是处处都为孩子着想,也会用心与他相处,可事实上,如果内心一直都揣着“我是父母”这样的想法,言行之间自然就会带出一些难以抹去的严肃与高高在上,端着架子和孩子相处,想的更多的也就只能是怎么教育孩子,自己该怎么做,自己要实现怎样的目的等一系列与自己有关的内容。
至于说孩子怎么样了,我们倒也不是没想过,但多半都只会想到他学到了多少知识,会有怎样的进步,但他的想法、感受却可能会被我们完全忽略掉。因为更多关注自我感觉的父母,注重的只是孩子的成果,并不会特别在意他的心理。
可恰恰是我们不在意的东西,才是孩子最真实的表达。如果我们不够善解人意,理解不了孩子,那不管怎样的教育都可能会让孩子无心接纳,他愿意学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进步,一旦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学了,即便我们再怎么用父母的身份强迫他,他也会拒绝再接受。
最为健康的一种亲子关系,应该是我们能放下自我,用心去与孩子相处。只要不总想着自己是“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的父母,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看他需要什么,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他才可能会对我们敞开内心。
而这样一来,我们能更迅速、清楚地意识到孩子言行背后的真实意图,通过他的细微点滴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使之更适合孩子的需求,及时缓解他感到不适的症状。当孩子感到身心舒畅时,他会更愿意接受教育;而当他全部精力都能投入到学习中时,哪里还有精力去与我们对抗呢?
所以,学会放下“自我”,是应对孩子叛逆并更好教育孩子的一个良方。
好好认识“父母”这个身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要有为人师的资质,要有足
够的教育知识。但同时父母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可以无条件信任、依赖的人,可以给他温暖与爱,可以让他有所学习与成长。更重要的是,父母也是孩子最知心的人。我们总说“自己孩子自己最了解”,那么我们就要担当得起这个“最”字来,应该了解的内容一样不能少,与孩子有关的一切都不能放过,更不能大意。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在他眼中会显得更伟大。所以,按照正确的道理去做正确的事,向孩子展示正确的生活原则与方法,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正面,积极的引导,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去抓住让他顺从的机会。还要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满足他的合理需求,在他还不能自我处理问题的时候,给他需要的帮助。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时无刻都要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对他的爱,要有最起码的温柔与关怀。有爱、有原则,这样的父母才是孩子更愿意崇拜与模仿的对象。
做到“一切从孩子出发”。
一切从孩子出发,就是要求我们多观察孩子,从吃喝拉撒到思想表达都要有详尽的了解,以尽快发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从而帮助我们更快地对自己的教育进行调整。如果要开展什么教育,也要顺从孩子的当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