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3岁叛逆期,妈妈怎么办 > §第三节 溺爱型父母,让孩子触摸不到行为的边界

§第三节 溺爱型父母,让孩子触摸不到行为的边界

第三节 溺爱型父母,让孩子触摸不到行为的边界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原本是他内心中要崇拜、喜爱的角色,爸爸妈妈对他不管说什么、做什么,只要是让他开心的,让他能有所收获的,他都会感到很快乐。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孩子宁愿抛掉快乐转而和我们对着干?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用溺爱无限扩大了孩子行为的边界,让他感觉自己什么都能做。于是,孩子也会“得寸进尺”,无限挑战我们的底线。而溺爱他的我们,内心想的却是“孩子是个宝,孩子怎么样做都是好”,所以便也处处都依着他,一再放宽底线。

有位爸爸给孩子买了新口味的糖果,孩子很喜欢吃,没事的时候他就要求妈妈给他打开盒子,让他能随意拿取糖果满足自己。妈妈一开始觉得,不过就是吃个糖,孩子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所以每次孩子来要,她都毫不拒绝。

但是孩子吃得很快,有的时候吃两口尝到了味道,在还没吃完时就把糖又吐出去了,然后又来要新的。这并不是个好习惯,吃完才能要新的才正确,而且也不能没完没了地吃。可妈妈只是象征性地说了两句,也没有特意强调这个规则。

孩子因为挨了说,有些不那么高兴。妈妈一见孩子不开心,随即也就不再说了。而接下来,孩子依旧频繁地来要糖果吃。妈妈原想也说两句,提醒他要吃饭了,不能再吃了。可是孩子一撒娇、一假哭,妈妈立刻心软了,再次觉得,吃两块糖也没什么,索性便也彻底不再违逆孩子的要求。

结果,满满一盒糖被孩子连吃带浪费地下去了一大半,等到吃饭的时候,他一点食欲都没有了。可妈妈却无所谓地说:“没事,这会儿不吃,等会儿饿了再说。”

孩子尽情享受着,他已经察觉到了,不管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受到指责,即便是犯了错误,也没有什么惩罚,他在无限挑战着,不断试验自己的行为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反应。而显然,如果我们对此无反应,或者反应不那么强烈,孩子就会变得肆无忌惮。

结果,孩子的成长变成了被放任的疯长,就好像没有被修剪的小树,尽管也在成长中,但却总是有斜枝、坏枝掺杂其中,看上去一团杂乱。

终于,孩子变得唯我独尊,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一旦遭遇挫折,他自己不能解决,除了气急败坏地暴露暴躁的脾气,就是指责他人,抱怨所有与他有关或无关的内容,甚至在长大成人后还会抱怨父母没有帮他获得人生的成功。

孩子有了抱怨,我们原本应该了解他抱怨的真相,然后再酌情处

理,可溺爱孩子的我们却会忽略掉这个步骤,转而想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只为换取孩子的开心。殊不知,从我们毫无顾忌地只顾着解除孩子抱怨,并且不用他自己做任何事,全部由我们动手帮忙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已经被这份爱所伤害。

其实真要说起来,我们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孩子那么溺爱的。在很多爸爸妈妈那里,从正常爱到溺爱也是一个过程。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看着他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更多的东西,那种自豪感不言而喻,看到他有了我们的爱而总是欢笑不断,我们这也就自然愿意为了留住他的笑容而付出更多的爱。

结果,我们只顾着要付出爱,只顾着让孩子开心,却忽略了这份爱还应该与正常的教育相联系。我们过分关注了自己到底有没有爱孩子,过分关注孩子是不是受了委屈,只注意了表面的快乐,反倒彻底忽略了还要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教育,忽略了孩子更深层次的快乐来自于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难怪孩子会变得敢于和我们对着干,甚至毫不犹豫地就反驳、指责、辱骂长辈,只为保证自己一时的快乐了。

孩子的确是个宝,但他也是一块未经雕琢、未经开发的顽石。如果我们只顾着欣赏和保护,却放弃了开发与打磨,这块顽石终将只是顽石,放在家里,其满身的尖利会扎伤亲人;而如果被丢在外面,也不过就是毫无特色的一块石头,没有任何大作用,不是为人所不理,就是因为伤人而被唾弃。

爱孩子没错,但爱一定要与教育紧紧相连。只是顺从并不是爱,不加以指引,孩子会在爱中迷失。也相当于我们将孩子置身于危险而不顾,因为这个世界是充满规则的世界,孩子的为所欲为势必会让他受到规则的惩罚,到那时孩子受到的伤害也会更大。

那么,既要爱孩子,也要教育孩子,怎样协调这二者的关系呢?

其实爱与教育并不存在冲突,很多教育是需要以爱的名义来进行的。比如,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危险,强硬地让孩子不要去触碰危险是不可能的,反倒是充满爱意地从爱他的角度来劝说和引导,孩子才会更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