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于维汉传 > §4-6 父女情深

§4-6 父女情深

于祖熙让他的“伊妹儿”告诉我:“谢谢你的回信,也十分感谢你辛劳地写这部长篇。父亲对我们姊弟三人都很看重,他晚年的书桌上放着我们的照片。记得姐姐的是她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弟弟的是在摄影的工作照,我是在显微镜下的一张,还有妈妈年轻时的照片。父亲喜欢姐姐,而姐姐也对他的生活照顾得最好,他也喜欢弟弟,因为他最小。我就很普通了,也没什么可写的。”

我接受了祖熙的意见,不写他在美国如何“光宗耀祖”,而写父亲和姐姐的“父女情深”。

我是在哈医校直关门诊部采访于晶晶的。她是口腔科的副主任技师,等着她看病的患者很多。她在楼上找了一间空病房,就和我谈起来。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说到,晶晶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又是个女孩儿,自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晶晶一事业也不娇气,豪爽热情,颇有一股男子气,而不像大弟弟那样温雅,也不像小弟那样无羁。

“大象说的对,三个孩子中,父亲对我最好,我和父亲的感情也最深。我总觉得父亲没有去世,只是又出差了,只是这次时间很长。我一有空就回家看我妈妈,我多么希望,一开门就看见父亲!他正坐在沙发上听音乐呢,他在听《长征组歌》,听《走上高高的兴安岭》,听《赞歌》……他最喜欢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告诉我,还是俞丽娜演奏的最好,盛中国演奏的也不错。我说,还是弟弟小鸥演奏的好,他笑了。”

“真的,对我们来说和父亲在一起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从小我们对春节没有什么兴趣,因为父亲不在家。他每次一回来,我们三人都赖在他的身边,听他讲病区的新鲜事,谁也不想去睡觉。周末全家聚餐,爸爸教我如何做蛋黄酱,然后给我们做沙拉和许多好吃的。星期天全家去动物园或江沿、太阳岛。每次回来都要到‘老独一处’吃饺子,因为常去,那里的师傅都认识了,我们一进门,就有人喊:‘于教授您来了。请!楼上雅座!’”

可爸爸不在家就惨了,家里的活我得多干,我是大姐吗。爸爸从小就锻炼我的劳动能力。那时医大院里还有闲地,家家都种小园子,爸爸妈妈领着我们在地里干活,我还到马厩收过马粪。我们的小园子长得可好了。从小他们就让我自己洗衣服,刚上小学就学会做饭了。有一次爸爸到病区了,妈妈上山东学习,我们三个都出了麻疹,可把阿姨吓坏了,可我很镇静,帮助她照顾弟弟。当时,我的身体不好,两天不有病,三天早早的。可父母不在的时候,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受,学会了照顾别人。

在那场给整个民族都带来灾难的**中,于**一家也在劫难逃。爸爸被关进了“牛棚”,妈妈也被劳动改造了。阿姨也慌了手脚,这时小晶晶成了主事之人。学校的***找她谈话,让她揭发自己的父亲。

“你老爹是黑典型,是大特务,是***!你揭发有功,可以加入***!”

“我爸爸给贫下中治克山病,他吃了多少苦!他是好医生,不是***!”

“难道你就不想革命了?”

“我想革命,也不能跟着你们这样整好人,整好干部!”

这时于晶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下乡,她心里明白,她是老大,她先下乡了,两个弟弟就可以留在城里了。她报名到建设兵团,结果被拒绝了,因为她是**子女。她要到国营农场,又被拒绝了,最后她报名上长水河农场——那曾是个改造犯人的劳改农场。于晶晶永远记住了那一天,1968年10月28日,她到牛棚向爸爸告别。一看爸爸一身破衣服,满脸胡子拉楂的样子,晶晶眼泪就止不住了。

“爸爸,我要上长水河了,听说那里条件挺好的。你就放心吧!好好保重自己,过春节我回来看你!”

她强忍着眼泪,故意轻松地对爸爸说。

“孩子,你去吧!长水河我去过,那一片也是病区。他们农场的条件比农村好多了。爸爸没问题,很快回家了。到时候,我去看你!”

于**也是强忍住泪水和女儿说了这样的话。他目送着女儿远去的

背影,这时他已是满眼的泪水了。尽管那个时候,每个家长都要忍受子女背井离乡的痛苦,因为上山下乡是个全**动,但他实在不忍心让17岁多病的女儿去到那样边塞苦寒的地方遭罪。他愿意替自己的孩子承受所有的苦难。

于晶晶和她的知青战友们承担着超负荷的劳动,春天播种的季节里,她站在播种机上,被卷起的灰土打扮成不见五官的灰姑娘;夏锄的日子里,“早上两点半,晚上看不见”,一天也铲不到头一条垅,她几乎累折了腰,躲在地头上睡上一会儿,就是最大的享受;秋冬时节,她冒着大雪割大豆,尖刺的豆荚让她的双手鲜血淋沥,把地下的雪地都染红了。于晶晶咬牙坚持着,竟有四年的春节没有回家,因为他知道被关了18个月的父亲,出来第二天就去病区了,春节他是不回家的。

突然有一天,战友们对她喊:“晶晶,你爸爸来了!”

她跑回宿舍,看见父亲正给她们捅炉子,他告诉她的室友说:“孩子们,这炉子要常捅,把里面的灰都捅下来,火才更旺!”

这时,她多想扑到父亲的怀里向最亲的人述说她经历的所有苦难,可是她笑着看着父亲从旅行袋里掏出给她带来的奶粉、鱼肝油和维生素片,还有给战友们的糖果。这次是父亲到病区搞检查,抽空来看她的。在农场吃苦的女儿,是他最惦念的人。

1972年春天,于**又一次来到长水河农场,他是被场领导找来的,他们说于晶晶的腰病很重,已经不能从事农业劳动,正好我们这里有省卫生学校的名额,就让她上学走吧!他们还埋怨他:“于教授,我们不知道晶晶是你的女儿,你要早说,上什么好大学,我们这儿都有名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