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兰兰文学 > 于维汉传 > §4-1 我的家,我的天堂

§4-1 我的家,我的天堂

老年时的于**特别喜欢唱一首歌,那就是腾格尔的《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绿绿的草原,这就是我的家。

……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

这时,于**肯定热泪盈眶。这正应了那句古诗:“鸟近黄昏皆绕林,人当岁暮定思乡”。其实于先生的故乡不在草原,而在大海边的大连。用海子的一句诗形容于先生的家乡最为贴切,那就是: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本作家高野悦子在那部《黑龙江之行》中记录了1985年于**“近乡情更怯”的心情。

“飞机接近大连时,坐在邻座的于先生哭泣了。于先生说这是相隔五十五年再次飞在大连的上空。他说这是因为想起读小学时,有一次购买航空图书中了奖,和同学四人乘坐螺旋桨飞机在大连上空转了一圈。想起和父母和兄弟在一起的那些时光,而现在回到大连,剩下的只有父母的坟墓时感到寂寞和难过。”

我们是在早春三月的一个清晨坐火车从哈尔滨到达大连的,当然没有于先生那种俯瞰故乡追忆往昔的感伤了。但我们要寻找少年的于**在故乡的足迹,搞清是一个怎么样的家族孕育了这样一位大师级的非凡人物。

和中国所有沿海开放城市一样,大连车水马龙、热气腾腾,到处都有热火朝天的工地。当惊世界殊的建筑群,吞噬或掩没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俄国和日本的侵略者重塑这个海滨城市的证明。抚摸不到岁月痕迹,感受不到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其魅力也打了折扣。还好,大连还有一个充满时尚符号和浪漫风情的海滨,游人还是趋之若鹜。只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平日里人满为患的星海公园有些冷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临近星海公园的沙河口区的二站曾是于**的老家所在地。那里曾是一座小山,山坡上种满了果树,山坡上建着一座青砖的大院,院子里的正房面朝大海,每年春天满山的果树都开花了。那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就是于**的家,他的天堂。可惜这一切都被一片片水泥森林取代了。树没了,房子拆了,连父母的坟墓也没有了安身之地。在这个城市,我们竟找不到一个人能说清于氏家族的故居和历史。

还好,我们在行前采访了于**的夫人徐岸明和他的长子于祖熙。对于这个家族的兴衰有了些许的了解。

于**的父亲于寿全是个地道的农民,从山东跑到大连讨生计,他读过几天私垫,初通文化。他看到大连虽无好地,但山多林密,便开了个果园,种桃、种梨、种苹果。于寿全勤劳能干,头脑灵活,还有些经营之道,果园从小到大,逐渐也有了些规模。

这个果农的惊人之举,是娶了名门小姐李绍新。她的祖父李绪昌是清末大连地区的最后一位翰林。据于祖熙给我提供的2009年3月6日《大连日报》上的一篇文章《翰林大院的变迁》中记载:

“距今140多年前,即同治初年,牧城驿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铁匠炉家的三孙子李绪昌,两年接连中举又中进士,三年后他的大哥李昌贵也中了举人。喜报传来,全村沸腾了,人人奔走相告,赞不绝口,说皇上在金銮殿上亲自提问,李绪昌不慌不忙,对答如流,皇上当时赏了他一个翰林大官。”

“李氏兄弟的祖父李逊是位乡绅,在《金乡土志》有这样的记载:李逊,字鸣谦,治城(指金州)人。励身孝友,居心仁慈。由山东航海至今,以治工起家。扶持危难,济恤困乏,刻印善书,施舍棺木,忠厚之行谊,至今称颂。李贵昌、李绪昌,即为裔孙也。李绪昌字衍堂。清同治三年(公元1**4年)中举,翌年为殿试二甲79名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晋升为翰林院编修,出任硝矿司主事,宫居六品。”

看来,李绪昌中举人又晋升为翰林之说非野史而为信史,后来于**在北京的孔庙发现了一尊石碑,上面刻着清同治年间的进士名单,其曾外祖父李绪昌也在其中。他把这碑文的拓片装裱入框,陈列家中以示纪念。在他看来这就是他这个家族的文化渊源之标志。

可惜后来李绪昌因病夭折,李家衰落。李绍新9岁丧母,虽孤苦怜忊,常以读

书为乐,也算是传承了家学之风。她的父亲是位经营铸铁工业的资本家,他把不宁忍受继母白眼的女儿许配给家道殷实人品端正的果园主于寿全。本来就推崇“耕读传家久”的鲁人于寿全,再加上深信“诗书济世长”的名门小姐李绍新,这一最佳组合,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家学奇迹”。在大山之间果林深处的于氏院落里,竟整日书声朗朗。这个家族的四男四女分别在男女书房读书习文,而母亲是他们最早的老师。父亲曾是音乐爱好者,**拉琴都有一套,可怕给孩子造成“玩物丧志”的影响,从孩子们读书开始他就偃旗息鼓了。

家教只是启蒙,这两位有远见的家长要让自己的八个孩子考进大连最好的学校读书。还好,这个家庭的长子于清伦为弟妹带了好头。母亲先把他送到曾祖母家读书,也好接受这翰林家的文化遗风。终因家庭卑微被人歧视,这正好刺激了这个有志少年更发愤地读书,结果考上了当时只有优秀的日本人子女就学的名门学校大连一中。后来他的三个弟弟也都考入了这所学校,当然学业最优秀的当数四弟于清汉(于**)。四个妹妹也全都考上了大连最好的女校大连神明女中。

历史为这个家庭提供了机遇。中日甲午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形势迫使光绪皇帝加速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向比自己强大的日本学习。作为先知先觉的于家父母,虽然已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日本贵族的教育,他还想让自己的孩子到当时世界列强的日本去深造。正好这时庚子赔款资助的留日学生考试正在进行,在这百里挑一的竞争中,老大于清伦和他的叔伯兄弟于清华一起“中举”:清伦考取了日本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而清华考上了日本士官学校。这两位兄长不仅学到了东洋最先进的科学文化,还在这里接受了*****思想,1927年他们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在国外的组织,当时只是在法国和日本建立。于清伦曾参加过小廖(廖承志)在东京组织的革命活动。于清华因积极参加当地***的进步活动,而被日本反动政府秘密杀害了。因***员身份的暴露,于清伦只好****了。

关于几位前辈的情况,于祖熙给我做了介绍:

大伯从日本回来后,被党组织派到上海搞地下工作,后在南开大学当过教授。建国后回到解放军的总参系统工作,以军级职位退休。他对这个家庭最大的贡献是后来资助了弟弟妹妹的学习,当然也是我父亲追求进步,后来参加革命的第一个引路人。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二伯于清涛,中学毕业后继续我祖父的家业,后来土改中被定为富农,一生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