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乐
军乐产生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14世纪的奥斯曼帝国乌尔汗王第一个建立了军乐队。随着他的军队扩张到欧洲,军乐也就流传到了欧洲诸国。18世纪,波、德、奥、俄等国相继建立了军乐队。后来,乐器经过改革,军乐队规模扩大,军乐的表现力也趋丰富了。
在我国,直到清朝末期才引进欧洲的军乐,在“兴洋务,建新军”时,由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办“新军”,在军中建立了军乐队。
军乐多是随着步点节拍演奏的,因而节奏鲜明,乐器多以管乐器和击打乐器为主,旋律激昂、雄劲。
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为什么特别庞大
以1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特混编队,大中型军舰数量总数在10艘上下,均匀分布在600~700平方海里的范围之内。但是以2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典型特混编队中的,大中型舰舰却在16~18艘之间。为什么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会需要如此多军舰呢?
因为,航空母舰编队在海上流动时,随时都在面临来自空中、海面、水下及电磁场几方面的威胁,因此必须具备攻防并举,空舰一体的火力体系。但是光靠一二艘航空母舰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投入许多军舰,然后组成多层攻防火力体系。举美军航空母舰编队这个例子,第一层攻防区能够由各舰所携带的350政航导弹,开始对2500千米以内的地面目标以及460千米以内的水面目标进行攻击;而且利用20架舰载反潜机开始对编队范围内的潜艇实施大型反潜;70架攻击机对地面以及水面目标实施攻击,而且30架战斗机对700千米范围以内的飞机进行拦截,可以保证距航空母舰185~400千米距离上的海空安全。而第二层攻防区主要是由各舰携带的260故反潜,以及反舰导弹、600枚防空导弹、40架直升机,从而用来打击距离航空母舰45~185千米范围内潜艇、水面舰艇以及飞机。第三层攻防区就集中各舰的150枚近程防空导弹以及、30套火神密集防空武器系统、200牧鱼雷、以及160放反潜导弹,从而用来对付1~45千米范围内的来袭飞机以及导弹和潜艇。
由此可见,一支航空母舰的特混编队要想具有巨大的突击力和攻击能力,显然编队就相当庞大。
航空母舰能否潜到水下航行
航空母舰潜到水下航行,在作战时又可以浮上来供飞机起飞,这可以算是相当新奇的事情了。事实上,潜水航空母舰早就问世,德、日、英、美、法等国都曾经制造过。
1941年12月,珍珠港在遭到轰炸之后,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几架日本飞机,不等美军反应过来,飞机便会呼啸而去,消失在海天相连的地方。不到一年时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也先后出现几架不知从哪里来的日本飞机,旋风般轰炸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这些飞机都是从日本潜水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只是因为这种潜水航空母舰载机相当少,不可以形成较强的战斗力,所以没有被人注意。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对航空母舰生存能力要求的提高,潜水航空母舰也再度成为发展的对象。
美军正在研制的潜水航空母舰,就是在大型核动力潜艇上装有一套特别的起飞装置。起飞时,潜艇上浮,你打开舱盖,起重机沿滑轨开出舱外,升降臂上的抓斗可以将垂直起降飞机抓起,再转向舱外。飞机发动机在空中启动,而当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抓头松开,飞机就会离开舰艇。降落时,飞机悬停在空中,并由抓斗将其抓住,然后收回舱内,航空母舰又能潜入水下。据悉,这种集航空母舰和潜艇优点于一身的水下航空母舰,能携带6架垂直起降飞机及2架直升机,具有小型水面航空母舰同等作战能力。
航空母舰上的官兵为何穿五颜六色的军服
水面舰艇上的人员都统一着海军服,但航空母舰上的人员却穿着红、黄、蓝、白、绿、紫等颜色的军服。航空母舰上的工作人员着装有颜色的区分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与航空母舰这一特别工作环境有关。因为航空母舰不同于地面机场,而且它的飞行甲板面积相当有限,各类人员相当集中。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以及便于认识和统一指挥管理,因此担负不同任务的人必须穿不同颜色的军服。穿黄色服装的一般是舰上观察员,而负责舰载机的起降以及四周人的安全;穿蓝色服装的人一般专给飞机垫轮挡以及给飞机进气道加堵盖;穿红色服装的人只是负责救生、打捞以及消防;而穿绿色服装的人只负责飞机起飞弹射以及降落拦阻;而穿紫色服装的人主要负责飞机油料充填;而穿白色服装的全是机务人员,主要负责飞机的检查、维护、修理;穿印有红十字白服装的主要是舰上医务人员。
因此,远望各种人员服装标志相当分明,色彩也很醒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新概念武器
高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引起了军队武器装备的不断变新,同时为发展全新的非核武器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陆续研制成功新的、更具威力的武器系统,并且还要投入到战争中去。这种武器就称之为新概念武器。
新概念武器包括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以及军用机器人。定向能武器指的是武器的能量是依据一定的方向进行传播的,并且在一定距离以内,这种武器具有杀伤破坏的作用,在其他方向没有杀伤破坏的作用。比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以及粒子束武器。
动能武器是指可以发射高速弹头,以弹头的动能来直接撞毁目标的武器。动能武器包括动能拦截弹、电磁炮、群射火箭等等。军用机器人是具有仿人功能的自动机器的统称,能够用于执行战斗任务、侦察情况和实施工程保障等等。
现今正在研制的新概念武器,还包括气象武器和深海战略武器等等。
机关枪、手枪、步枪
机关枪
机关枪简称机枪,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的枪,分轻、重、高射等几种,是陆军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装备。机关枪由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发明。他首先改变了供弹方式,造出一条长的弹带,并于1884年试验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欧洲。此后,马克沁不断改进机关枪的性能,并且到各国进行实验和表演。不久,英、美等国相继装备了机关枪。在“一战”中,尤其是在西线战斗中,机关枪出尽了风头,成为防守中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德国人的机枪给了联军以巨大杀伤。“一战”后机枪更得到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装备到班的轻机枪。
手枪
14世纪欧洲出现了最早的手枪。那时的手枪不过是一种单手发射的手持火枪。15世纪,出现了更先进的火绳手枪,但随后就被燧石手枪所取代。19世纪出现击发手枪后,1835年,美国人将它进行大胆的改进,发明了左轮手枪,取得了英国专利。这种手枪被认为是第一种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转轮手枪。
19世纪50年代,转轮手枪改用了双动击发发射机构,并逐渐改用定装式枪弹。19世纪末,自动手枪出现了,1**2年奥地利首先制作出8毫米舍恩伯手枪,1**2年德国又制造出7.65毫米的博查特手枪,1**6年又在德国制造出7.63毫米的毛瑟手枪。从此以后,手枪的研制异常活跃,并涌现出很多型号。由于自动手枪比转轮手枪初速大、装弹快、容弹量多、射速高,因而自20世纪初以来。各国大多采用自动手枪。但由于左轮手枪能有效处理瞎火子弹,所以仍有很大市场,受到人们的欢迎。
根据用途,手枪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其中特种手枪有消声手枪、隐形手枪等。手枪因其携带方便,成为间谍特工们经常装备的武器之一,并越来越得到军事家的重视。
步枪
1800年,科学家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起爆火药)。苏格兰牧师福赛思和风景画家肖分别发明了撞击引爆和铜雷管,瑞士工程师鲍利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后来,鲍利的属下、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并制成了“德雷泽枪”。在实战中,德雷泽枪能在后膛迅速装弹。这一优点使德雷泽枪成为一种极其优越的武器。直接从这种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成了标准设计,成为至今还广泛使用的步兵武器。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步枪被装上了夜视镜,具备了夜战的能力。再加上小口轻步枪、无壳子弹的出现,步枪的性能越来越优良。
喷气式飞机
人们常常看到,高空中的喷气式飞机后面,有一条长长的白烟状的尾迹,俗称“飞机拉烟”。其实,这并不是“烟”,而是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中,发动机喷出的热气体与周围冷湿的空气混合,引起水气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云。这通常发生在气温低于零下40℃、高度7000米以上的高空。我国东南沿海出现的飞机尾迹,大多在10000~13000米的高空层。
飞机尾迹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促使水气产生凝结的凝结核;二是要有足够的水气;二是要有使水气发生凝结的空气冷却过程。由于自然大气中,凝结核(空气中的尘埃、微小的烟粒和盐粒等)总是存在的,所以,飞机尾迹的形成原因,主要看后回两个条件。如果空气中的水气不足,发动机喷出的热气体与周围的冷空气相混合,即使本气上升冷却,也难以形成尾迹;如果没有较冷的空气,即使水气较多,发动机喷出的热气体不会使空气上升冷却,也不易形成尾迹。
飞机产生尾迹,非常好看,像挂在空中的一条彩虹。但对作战来说,飞机不希望产生尾迹,因为它要暴露飞机的行踪和意图。
预警飞机
站得高了能看得远,这是人之常理。为了使地面雷达在很远的距离上就能发现敌机或飞来的导弹,自然要把雷达天线架得高一些,以此来达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然而,不论人们把架设天线的地点选择在哪里,天线也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即使人们有能力把它架设到珠穆朗玛峰上,恐怕也没有人能够长期在上面工作,机器也无法在那么低的温度下正常运转。于是,人们想到了飞机,想到了把雷达和天线搬到飞机上。这样,即使是升到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地方又有何难呢?
从此,在飞机的家族中诞生了一种预警飞机。在预警飞机的背上,比别的飞机多装了个蘑菇状的“大圆盘”。“大圆盘”里面装着雷达天线。“大圆盘”转动,天线也跟着转动,不断向周围的空间发射电磁波,上千公里范围内的飞机和导弹只要从这儿经过,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军用钢盔的由来
军用钢盔的原型其实是炒菜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忽然向法军的一个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顿时,炮声隆隆,弹片乱飞,法军阵地被炸得烟雾弥漫,连法军的厨房也没有幸免于难。那时,在厨房里当值的一个
士兵想去前沿阵地参加战斗。可是,头上纷纷落下炮弹皮、石头和树枝,他害怕头部被砸伤,连忙拿起一个炒菜锅扣在了头上战斗结束以后,他虽然身上负伤了,可是头部却没有受伤,成为这个阵地上的惟一幸存者。一天,法国将军亚德里安来慰问伤员,得知了他的经历,于是问他是如何脱险的。
他说是由于自己顶着炒菜锅的缘故。将军拿起炒菜锅,脑海里立刻闪出了“钢盔”的想法。就这样,法国工程师依据这位将军的指示,设计了现代的军用钢盔,起名为“亚德里安头盔”。第二年,法军士兵们的头上都戴上了这种钢盔。
子弹头为什么是用铅灌制
不少人总认为子弹头里灌铅是为了能“炸子”,增大杀伤力。其实不然。用铅做弹头,是因为铅的比重比钢、铁、铜都大。在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弹头要比轻的弹头飞得远,而用铅灌子弹头,是为了打得远。
法国水兵帽子上的“红绒球”
法国海军水兵服的样式与其他各国海军的有一点明显的不同--它的水兵帽的顶端缀有一个鲜艳的红色小绒球。
据说法国水兵帽上的红绒球是国防部规定的制式水兵服的组成部分,象征“一滴血”,寓意为“作战勇敢,不怕牺牲”。顶端缀有小红绒球的水兵帽,戴着非常精神,容易引人注目,因此深受法国水兵喜爱。
据说,法国古代海军战船舱室低矮,水兵们经常被碰得头破血流。为了防止碰破头,水兵们常在帽中垫上一团棉纱。即使这样,也还有碰破头的,棉纱被鲜血染成了红色。经过多少年的不断演变,法国海军开始在水兵帽顶端缀上一个红绒球,原意是“祝你走好运,不会碰破头”。如今,现代化军舰的舱室虽已没有碰头的危险,但法国水兵帽顶的红绒球仍然保留着。现在,水兵帽顶端的红绒球不但成了法国水兵的装饰品,也成了他们喜爱的吉祥物。
戴有两条黑飘带的无檐帽
海军士兵戴的无檐帽,通常为白色或蓝色,帽沿为硬圈,其外表为黑色,帽沿的后方级有两条黑色飘带,有的飘带还印有文字或识别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无檐帽帽沿的方标有金黄色“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字样,飘带下方印有金黄色铁锚识别标志。
无檐水兵帽是19世纪初开始风行于世界各国海军的。水兵之所以戴无檐帽,主要是避免舰艇在高速航行时帽檐兜风和使用观察仪器时帽檐碰撞精密的仪器和设备。无檐帽的硬沿圈对水兵的头部也有保护作用,使他们不至于因海上颠簸而碰伤头部。无檐帽的两条黑色飘带既可以做风向标使用,还可以用于系住帽子不使其脱落。
关于无檐帽飘带的来历,在早期虽然主要是为了测试风向而设计的,但还有另一种说法。1805年,拿破仑率领舰队入侵英国,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奉命率领舰队与法国舰队激战,打败了拿破仑舰队。但纳尔逊本人在这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而牺牲。为了纪念纳尔逊,英国海军决定在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发示悼念。自此以后,英国海军士兵帽就正式缀上两条黑色飘带。时间一久,人们发现飘带还有美观、大方、增添英姿的效果,所以逐渐为各国海军所仿效,并一直沿用下来,成了特殊的装饰品。时至现在,无檐帽的两条黑色飘带除美观之外,没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军人为什么要举手礼
人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军人,在遇见上级和许多重要的场合,都要举起右手行军礼。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其中的缘由,还得从英**队说起。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要为凯旋的将士们举行隆重的祝捷大会。在祝捷大会上,女王亲自为战功显赫的将士们颁发军功章。当时,为了维护英国女王至高无上的尊严,政府当局规定,参加受奖的将士两眼不得平视女王陛下,受奖时必须举起右手背遮住双眼,以示尊重。于是,举起右手,遮挡双眼,掌心向外,便成了英**队的军礼。
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队,在颁布自己的军礼时,都参照英**队的这个动作。于是,举超右手,五指接于帽沿,便成为人们最常见的军礼,用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对上级首长的尊重,以及国际间军队友好交往的礼仪。
军人为什么要穿迷彩服
世界上的军服有多种色彩,采用这些色彩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古代军服以红色为主要色调,这可以使人心跳加快,精神振奋,激发斗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绿色军服相当普及,世界上的军服颜色目前已达8OO多种,其中比例最大的仍是绿色。大自然是多色彩的,为了更多地取得与大自然的和谐,军事科学家设计出了多种颜色的迷彩服,特点是破坏了人和武器的统一性,将其分成若干部分,和背景混在一起,不易被敌人发现。目前,国外正在研制一种自动变色的军服,在未来的战争中,一定会显示它的风采。
导弹都有“自毁”装置吗
导弹即使很精密,击中目标也有非常大的把握,可是,导弹也可能出现一些故障。这样,导弹就不可以准确无误地飞向目标。
要是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因此,专家们就要安排导弹在空中自行销毁。这是由于,一颗完不成任务的导弹有可能会伤及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