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水功,东赵又没有能三言两语就把长篇大论堵住的存在。
论暗杀,谁能真正打得过这个轻轻松松以一敌百、据说打完架白衣都没染脏污的变态?
不过以上的路行不通,不代表所有的路都行不通。
作为小说里一直心存一统九州、各种骚操作不断的东赵皇,怎可能就这么容易善罢甘休?
既然暗的不行,那就很不要脸来明的。
反正……合约算什么?
能帮助大赵实现逐鹿九州的雄心壮志吗?
既然不能,便是毁了又怎么样?
于是乎,东赵皇毫无心里负担,在某个早朝时候,当着大赵所有文武百官的面,狞笑着轻飘飘把合约撕了个粉碎。
有些明事理的大臣动了动嘴唇,默默看向绝大多数直呼“陛下英明”的臣子,再默默互相对视一眼,为了不打击自家皇帝的豪心,最终决定闭嘴。
不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条约吗?只要大赵不承认,他一个小小的西梁又能怎么样?
有这么多助纣为nüè的,本就没安好心的东赵皇完全放开,直接大手一挥二话不说让太监拟了一份圣旨送去恒西郡王府。
西梁丞相以唇舌功夫战胜东赵中看不中用、只会把之乎者也挂嘴边的老头,没多久就废了皇帝派去的一般羽林卫,如此……嗯丢东赵脸的举动,现任恒西郡王赫连长羽不会不知。
本身他不赞同东赵皇着急对西梁出手的打算,可毕竟是臣子,圣上有旨必须只能遵从。
东赵黑心久黑心在,悄悄让赫连长羽调集边城军队,偏偏等顾望瑾刚回到大梁皇城就开始出动。
顾望瑾再年少有为,那个时候也不过十五,就算他会飞也飞不过去。
东赵皇是这么想的,很多东赵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包括统帅、当初只比顾望瑾长一岁的赫连长羽也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他考虑到东赵充盈国库背后的入不敷出,并不愿意立即出手,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何况再耽误下去,只会对东赵军队不利。
加上东赵皇下了三日必须夺得西梁边境渝州的命令,赫连长羽只能赶鸭子上架,在最潦草的三日选择可能性最大的第二日晚上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