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访问:【兰兰文学 】www.wanbentxt.net
了张宗昌,历任营长、团长、旅长。一九二八年,他又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清泉投靠了蒋介石。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这让他的仕途备受阻碍。抗战期间,他从第三战区参谋长的位置上被排挤下来,成为第二十五军军长。黄百韬自知在国民党军中没有任何靠山,因此战则争先,退则谨慎,无论什么发生什么事皆忍声吞气。内战爆发后,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被歼于孟良崮,战后蒋介石的痛骂黄百韬解围不力,黄百韬独自承认了一切责任,让指挥作战的汤恩伯、顾祝同保全了面子。接下来的豫东作战,更让黄百韬心有余悸。当时,他为解救区寿年兵团的整编七十二师深陷重围,要不是各路援军迅速接近,他很可能就和区寿年一起被俘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从战场侥幸逃脱后,他竟迎来了人生最高点:为掩盖区寿年兵团被歼的恶劣影响,蒋介石大肆宣传黄百韬的“豫东大捷”,并亲自为他戴上了青天白日勋章。同时,在顾祝同的举荐下,黄百韬接任了第七兵团司令官一职。这一下,黄百韬有点受宠若惊了,他说:“国家厚我,领袖厚我,有死而已。”可是,当上了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才明白,自己也就是个杂牌兵团司令。在第七兵团下辖的五个军里,只有第二十五军是老部队,其余全部是临时调来的,特别是第六十三、第六十四军原为粤系部队,军官们大多说一口广东话,总是不习惯苏北和鲁南的气候。于是,黄百韬在他的五十岁生日的那天,特意请第六十三、第六十四军的军官们吃饭,以自己原籍广东为理由努力地拉拢关系。黄百韬心知肚明,在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眼里,非黄埔出身的他永远入不了主流。
此刻,第七兵团所处的战场位置就可以说明一切:在蒋介石制定的退守淮河的计划中,第七兵团被规定为最后的掩护部队;而当蒋介石改变计划决定死守徐州时,他的兵团一下子便首当其冲了。
午夜,黄百韬让卫兵把总统府少将参军李以劻找了来。
黄百韬对李以劻说:“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正是将帅无才,累死三军。这次会战如垮,什么都输光了,将来怎么办?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抛轻,个人生死是不足惜的。”他让李以劻和李延年明天一早先走,“以免路上出岔子”。黄百韬的判断是:粟裕的纵队都在急促南下,先打第七兵团是肯定的。
天快要亮了,允许第七兵团撤退的命令还没有到达。
早晨六时,黄百韬决定不等命令,让非战斗人员先行乘车西撤。
然后,他在兵团部里大喊大叫,询问第四十四军到了哪里,距离新安镇还有多远。
六日晚,华东野战军按照预定战役计划开始行动。第一、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第十一纵队、鲁中南纵队、苏北兵团的三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组成正面突击集团,向新安镇、阿湖地区全面推进。
七日,第四十四军终于疲惫不堪地达到新安镇。
于是,自凌晨开始,第七兵团开始了逃亡似的大撤退。
撤退一开始,黄百韬就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重大失误,这就是没有提前在大运河上架设桥梁。第七兵团从新安镇西撤徐州,必须西渡南北走向的大运河,而十多万人马于危急时刻的渡河,远不是一两座桥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黄百韬临死终于意识到他的这一失误几乎是致命的。在有关史料中,可以寻找到十一月五日左右黄百韬派工兵前往运河架桥的命令,但是,不知为什么直到七日运河上关乎生死的桥也未架起一座。于是,十多万人马拥挤在一起要从仅有的一座运河铁桥上通过,这种渡河方式不要说同时还要作战,仅长长的队伍陆续通过就需要耗费多天。黄百韬发现这一巨大失误之后,命令在运河铁桥北面架起一座平行的浮桥。第二十五军被要求占领牛山,向东进行警戒,掩护第四十四军先行撤退;第一〇〇军被要求占领炮车,向北进行警戒,掩护兵团主力渡河。但是,此时,第七兵团所有的将领都意识到解放军会随时追到眼前,因为北面各个方向都已是枪炮声大作。第一〇〇军军长周志道说,要架桥也得首先在炮车以西架桥,让第一〇〇军撤退时有个后路,不然他可不敢去占领炮车担任掩护任务;接着,第六十三军军长陈章说,他不愿意和兵团主力拥挤在这里,他要带着自己的部队去窑湾镇渡河。军长们的从各自利益出发的主张,把黄百韬弄得不知所措,于是架桥的事竟然再也没提,他只是要求各军务必渡河后到碾庄圩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