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除夕那天曾翰说谢涤初是天京大学的学生,还是以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的名次考上的,众香客间就流传开他是文曲星下凡,都觉得如果他亲自主持一场为学生祈福的道场,能给众学子加持,让他们学业进步,所以纷纷向蒋明要求和预约,希望谢涤初能办一场科仪,对象就是各家读书的小孩。
有人主动提出要求,并预约办科仪,蒋明当然是欢喜的,他征求了一下谢涤初的意见,就同意的信众的要求,并且将科仪的地点放在了三茅观的祖师殿三茅堂前,人数并不多,也就20个名额。腊月三十那个面生的信众,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来帮自己的孩子报了个名。
学习这事,其实影响因素很多,有没有天赋,是不是勤奋,运气都可能会影响到。谢涤初是不觉得自己的一次科仪可以改变什么。不过他还是有所准备的,他认真的画了20张静心咒,又画了20张安神符,然后将两种符纸套叠在一起,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封装。到时入场的每一个学子,他都会送他们一个套符,以使他们学习的更有效率,休息的更充分。
当晚科仪的主要内容,也是以《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为主,因为学生们都还年幼,这个时代各种外部的诱惑又太多,有的时候,并不是天赋不好,也不是不够勤奋,只是无法定下心来认真学习。在科仪开始前,谢涤初就向各位家长认真的解释了自己的想法,也跟他们说了,套符最好让孩子每天带着,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遗失了或损毁了,可以再来观里求取。
家长们都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定,打算到时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真的有效,那每年都至少要来三茅观求一次符。
正月十六一早,谢涤初就和卫邑离开了三茅观。这次离家,他心里有不舍,有眷念,也有无限的勇气。到目前为止,关于自己的身世,他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最坏的结果,知道自己必须努力的方向,也知道自己最大的倚仗,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在三茅观门口,谢涤初和谢清玄、蒋明、曾翰,还有他的两个小师侄并高升、钟子羽一一告别,然后跟卫邑两人踏着朝阳下了山。
经过了一天的辗转,两人终于在夕阳的余晖里踏进了卫家祖宅的大门。
卫家祖宅,位于豫州夏亭城,从周朝开始,就世居于此,期间也有避世隐居的时候,但只要时机合适,又总是会找机会回到这块地方,三千多年来,早已深深扎根在这块土地。现在的夏亭城,往上细数,几乎都有亲戚关系,这也导致婚配问题成了当地的一个老难题。某代精通医术的族长,曾经下令,为了优生优育,不许找当地人婚嫁。
据卫家已经需要三间大屋才能放下的族谱记载,卫家第一代家主,是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姬封。周武王立国后,实行分封制,姬封就被分到康地(今豫州夏亭城)建立了康国,后又因平乱有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建立了卫国,成为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