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这年月实在欠缺文娱活动,听书是老百姓,也包括大头兵普遍的爱好。
由此李希烈等叛将觉得李汲不可能那么快从西域跑过来,怀疑有诈,麾下兵卒却没有那么清晰的地理概念,人各惊惧。李汲遣细作觇知其情,当即打开关门,冲杀出去。
不过他也怕蹈了哥舒翰的故辙,防有埋伏,便命沙陀骑兵在前——就算全灭了,我也未必肉痛啊——而自将镇西兵相距十里,跟随于后。谁成想淮西军士气正衰,朱邪尽忠高呼“镇西大军来勤王矣”,竟然一轮猛冲,就把李希烈给彻底打崩了。
李汲从后追杀,两日夜行三百里,顺利收复了陕州。此前战败蹿入南山躲藏、养伤的聂锋闻讯,匆匆而出,前来拜谒。李汲便招呼聂隐娘率陕虢残兵自潼关来,仍归聂锋统领,命他收拢诸部,巩固城防,然后继续东行,假张旌帜,陈兵谷水。
洛阳方面遣人来联络,据称朱泚与叛军大小数十战,终于稍挫贼势——关键是天雄军被李怀光的魏博军所逼,唯恐后方不稳,已先撤了,淄青平卢军独木难支。
于是李汲复命沙陀骑兵绕出敌南,自率主力前往洛阳与朱泚、马燧、尚可孤、张延赏等人会合,平卢军被迫撤围而退。
朱泚亲自出城来见李汲,迎入城中,设宴款待。李汲说酒先不忙吃呢,君等下一步打算如何行动啊?说着话,斜眼一瞥马燧。
马洵美面露惭色……
实话说落到今天这般局面,他的责任最大。当初讨伐汴宋李灵曜,得胜之后,按道理来说,便当由朝廷别命宣武军节度使,或者干脆撤镇,但因为李忠臣、李正己都是粗莽武夫,并且脾气火爆,所部兵数也多,马燧终究是文吏起家的,性格软弱一些,不敢与之相抗,遂被两家当着他面儿瓜分了汴、曹等六州之地。
李豫早已下旨申斥过马燧了,深表失望——想当初你跟李汲、李晟都是护驾功臣,同出北衙,怎么那二位百战百胜,到你却跌了这么大个跟头呢?旋命马燧归属朱泚麾下,讨伐淮西,戴罪立功。但马燧却又为田悦、李正己夹击而败……
由此不免惭愧、觳觫,见李汲斜眼瞥他,赶紧叉手道:“末将自当前往河阳,规复失地,配合李魏博,攻打田悦。”
朱泚忙道:“天雄军既退,有李魏博牵制,暂不为患,洵美但复河阳,封堵其西来之路可也,不必深逐。当面大敌,还是李正己,然我军久战亦疲,只可规复都畿,筑牢防线,以候朝命颁下……”
洛阳周边地区为都畿道,东面也就到中牟,再往东则属河南道了。朱泚的意思,我也打不大动啦,只要全复都畿道便可,估摸着李希烈、李正己经此一败,不敢再战,多半会上书向朝廷谢罪,那这仗就可以结束了。
李汲摇头道:“汴、曹诸州不复,淮西不靖,漕运不能畅通,是国家大患。且淄青本就是关东大镇,今又兼曹、濮等五州,势雄中夏,若不趁势破之,终必难制!”
开玩笑,李正己原本就占据整个山东,而今更把爪子伸入河南,坐拥十五州之地,天下最雄,那能容他继续这么横行下去吗?
两人由此争辩起来,朱泚最终怒了,一拍几案:“我是河南副元帅,太尉事毕,请回京去!”李汲也光火啊,同样拍案对喷朱泚,马燧、张延赏等人好不容易才给解劝开了。
下堂之后,高崇文低声道:“燕贼无礼,请为太尉除之!”
李汲瞥他一眼:“我若有此意,堂上便可劫之,何待君啊?”
实话说,李汲当时真有一锏把朱泚捅个对穿的心,但问题仅仅朱泚一人,匹夫耳,杀之无益。自己的目的是趁胜追杀淮西和淄青的叛贼,但杀了朱泚,就一定能够夺其兵权吗?终究对方才是河南副元帅啊,自己领兵,名不正言不顺——还真当自己是大异密了?即便马燧、尚可孤等惧怕自己,不敢不从,将校、士卒也必心疑,在兵力并不强过敌人的前提下,率领疑兵向前,真有打胜的把握吗?
于是李、朱二人各自上奏,陈述利害,一个请求继续追击,一个要求就此收兵。而仅仅数日之后,李希烈、李正己也先后遣使长安谢罪,李希烈表示愿意交还汴州,李正己把罪责推到几名幕僚身上,并献贡赋,希望朝廷收回讨伐之命。
李豫觉得就此停战也好,但齐王李倓、皇太子李适及吏部尚书颜真卿等人却反复劝谏,说就此罢兵,有损朝廷颜面,恐诸镇由此将更跋扈难制——李汲的意见对,应该让他接替朱泚领兵。
李豫左右为难,便遣中使北上,去询问郭子仪的意见。然而这边使者才去,忽报关中诸镇勤王兵马陆续抵达长安近郊,随即陇右的李晟也回来了。
关中诸镇吧,原本砌辞敷衍,不肯遽行,还打算再观望观望风色看,结果听说李汲回朝,白志贞、韦元甫等人全都慌了,赶紧多多少少的发出一支兵马来,得表个忠诚的态度不是?至于李晟,接到朝廷的诏书之后,急点陇右三千精骑,昼夜兼程,赶往长安,并且表示后面还有七千步军……
李豫问李晟的意见,李良器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朝廷不可养虎贻患,既已申伐,必灭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