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汲想了想,又问:“则核查户口,计点田亩,须耗钱粮,且秋收将至,恐怕来不及啊,奈何?”
颜真卿一摆手:“耗什么钱粮?不必雇佣人手,便我等节度幕僚,各领几十个兵,下乡核检可也;至于唯恐来不及……我等每日少睡几个时辰便是了。”
李汲心说老先生你要不要这么拼啊……颜真卿的话,貌似很有道理,李汲也乐见其成,但真能在收粮前完成偌大工程么?真能得其实效,而不会生出什么反效应,甚至于引发动乱么?他一时间想不明白,便敷衍道:“此事甚大,可再商议。”
颜真卿微微一皱眉头,遂即使个眼色,请李汲屏退左右。等到堂上只剩下节度、司马两个人,老先生才一翻白眼:“秋收将至,赋役之事不可再议。若李帅信吾,便将此事交予吾,若不信吾……李帅去后,吾还是要这般做!”
李汲不由得一愣:“什么我去后?”
颜真卿先不回答,却凑近一些,低声问道:“李帅可知,朝廷为何遣吾来魏博?”
李汲心说我当然知道啦,因为你在河北干了好些年,对情况比较熟啊,所以派给我做副手。此外这些天他还探听到了一些隐事,估计连颜真卿本人都未必明晰——
李豫原本是打算召颜真卿还朝,担任吏部侍郎的,结果人还没赶到长安城,诏命也未下达,就为程元振、元载等人所阻——那老头子太不好打交道啦,若使掌吏部,咱们还怎么往各要害部门塞亲信、党羽哪?
由此李适、李泌、李栖筠等人才趁机进言,以李汲尚不熟悉河北政事,亟需良佐为由,把颜真卿给安插到了魏博来。
但李汲不会将其中内情轻易透露给颜真卿,只是顺着对方的话头,反问道:“我实不知,颜司马教我。”
颜真卿这才揭开谜底:“朝廷遣吾来,是代李帅暂掌魏博,而要召李帅还朝觐见……”
李汲听到“还朝”二字,不由得一惊——我来魏博还没几个月啊,为何又要召回?再听“觐见”二字,方才略略定下神来——原来只是临时性的还朝,觐见天子……可是究竟有啥大事儿了,我屁股还没坐热,便要千里迢迢再赴长安?
颜真卿从怀中抽出一卷纸来,递给李汲:“这是圣人的密旨。”随即解释道:“圣人召李帅归觐,乃是为了御蕃战事……”
这个时候唐蕃间的疆界,从蒙谷、赤岭东移一千多里,暂止于陇坻,唐廷修复大震关,以防吐蕃军攻入京畿道,威胁西京凤翔和中京长安。
马重英这封喉一剑,直取唐朝要害,将安西、北庭、河西,甚至于蜀地,都与京畿割裂开来——河西军要入卫,必须绕道朔方,剑南军要入卫,必须绕道山南,路远且长,缓急难应啊。则一旦吐蕃继续东进,最近便的勤王之军唯有朔方和山南东道。
偏偏山南东道如今落在了梁崇义手中,而朔方军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力,久战疲困,未必堪用。况且还有西羌数十部横绝在朔方、凤翔之间,倘若蕃羌联起手来,凤翔甚至于长安全都岌岌可危。
由此李泌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建议。
往年间,吐蕃都在秋收后发兵,大概八月左右,春至而退——倘若冬季过于寒冷,甚至于天降大雪,可能撤得还早一些。李汲建议,今秋不等蕃贼来,我唐先集结关中兵马,屯驻于华亭、陇山关之间,以威迫诸羌,避免诸羌勾连西蕃,趁机作乱。一旦多数羌部表态愿从王化,便遣一支军从陇山关西出,与河西军南北对进,谋复兰、渭等州,威胁吐蕃军行侧翼。
如此一来,蕃贼必不敢全力以攻大震关,可以减轻凤翔方面的压力,长安自然也就不会闻警了。
李豫认可了李泌的建议,但他同时也担心,倘若军行不利,而凤翔、长安之间反倒由此空虚,若被蕃贼以轻骑抄掠,又将如何是好啊?李泌道:“今北衙有禁军近万,难道不能拱卫京畿么?陛下勿忧。”
只是李豫胆子比较小,不能无忧,主要是担心北衙禁军虽众,却缺乏可以领兵的大将——李汲、李晟、马燧这些心腹,全都已经撒出去了呀,而窦文场、霍仙鸣等宦官虽然可信,却并无统军作战的经验。当然也有人推荐在长安坐冷板凳的郭子仪,李豫却不敢把禁军全都交在老司徒手里;还有人推荐鱼朝恩,程元振赶紧就给否了。
最终还是李适建议:“关东初平,人心思定,便河北诸镇,短期内亦不至于作乱,今之要务,在安人、养农耳,此非李长卫之所长。不如命一魏博节度司马,为长卫理人,而密诏长卫暂归,立陛下左右,则无忧矣。”
李豫当即首肯:“朕正须护法韦陀天在侧……早知道,便不急遣李汲赴任了。”李适、李泌等人这才得以举荐即将还京的颜真卿,而不是再把他轰回利州去。
如今颜真卿详细向李汲讲解了其中缘由,并说:“是以吾适才云,事急于一两日间,畿内诸军已将启行,李帅应当急归长安。至于今秋赋役之事,请一以委之于吾,必不负朝廷所命和李帅所托。”
李汲展开密旨看了,不由苦笑——还能说什么啊,我就是劳碌命呗……
对于李泌先发制人,以守为攻之策,李汲是赞成的,觉得颇有胜算——即便不能趁机规复兰、渭,也不至于被吐蕃军攻破大震关,威胁凤翔——压根儿就用不着自己返回长安去坐镇啊。但问题是李豫生性怯懦,李汲知之甚深——那一晚在飞龙厩中稍稍奋起了一把,起码不倒架子,应属特例——则若没有自己呆在身边儿,说不定那家伙会跟他祖父、老爹一般犯浑呢,未可知啊。
想当年潼关才破,叛军距离长安尚有数日路程,李隆基就着急忙慌,带着家眷逃出了长安城,国家社稷,遂至累卵之危;其后唐军与叛军对峙于河阳,反击的时机尚不成熟,李亨却顶不住政治压力,强命复洛,招致大败……
这都是因为皇帝心理素质太差,又强要插手前线军事所致啊。从来军无必胜之道,因为某些偶然因素稍受挫折更是常事,正如李豫所担心的,倘若马重英发一支游军,或者西羌某部呼应蕃贼,威胁凤翔甚至于长安,又该怎么办?李汲相信,长安城是不会那么容易失陷的,唯独担心警讯一至,李豫先慌了手脚,急命前线诸将东返勤王,甚至于他跟乃祖一般,直接就弃城而遁了……
到那时候,估计李适、李泌全都拦不住,除非自己领禁军守城,才可稍稍安定李豫之心。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